中国机器人革命 让印度等国更难腾飞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正经历一场深远而独特的产业变革。在近年中,中国的中央规划者积极推动产业自动化,以此作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关键途径。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压力,更是为了在全球制造格局的新时代保持领先地位。这场变革得到了地方的慷慨支持,它们为中国企业使用和建造机器人提供了丰厚的补贴。这一战略举措背后的意图明确:确保中国在全球机器人技术的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依托庞大的劳动力基础,一跃成为全球制成品出口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不仅让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城市与乡村面貌。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迁,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在此背景下,看到了自动化的巨大潜力,并致力于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机器人革命”。这一革命的倡导者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在一次重要的演讲中明确表示:“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这不仅是中国对未来制造业的预见,更是对全球产业未来的展望。
樱奥厨具(Ying Ao)的转型是中国制造业变革的一个缩影。这家位于广东省的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压力,因此决定投资机器人技术以减轻负担。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功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机器人取代了人工完成了大量重复性工作。陈从汉作为樱奥厨具的副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表示:“这些机器比人力更便宜、更精确、更可靠。”他的话语背后揭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方向。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总干事古德龙·利岑贝格尔也对中国的发展速度表示惊叹。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采购量已经超越了许多高科技制造业国家,这一变革的规模与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中国的技术转型仍有一段路要走,但其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新兴经济体是否能继续依赖传统的发展道路?机器人的普及会如何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深远地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
中国的“机器人革命”是一场深远而富有挑战性的变革。它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更是为了在全球经济的新时代中占据领先地位。这一变革将带来无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进行,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繁荣与技术的飞速进步正在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随着工业机器人价格的显著下降和能力稳步增强,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未来十年内,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将逐年提升,而其价格则将相应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创业家们正积极投身于机器人产业,意图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以刘晖为例,这位现年四十多岁的企业家在广东佛山立足,从制造廉价电风扇起步,逐步涉足正经的制造业,最终投身于机器人领域。他进口机械臂并将其集成至客户的生产线,为家电制造商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年轻工人对重复性工作兴趣的降低,机器人成为了替代人工的理想选择。刘晖的工厂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不得不在厂房外搭建临时设施来支持机器人的生产。
与此中国正在大力扶持本土机器人制造商的发展。例如,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比跨国公司的产品更为经济实惠,且他们更懂得本地客户的需求。他们的工厂设计更像硅谷的科技初创企业,充满了活力和创新。技术总监张洪磊表示,尽管国际竞争对手擅长制造机器人,但他们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市场,这为中国本土制造商提供了机会。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幅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自动化需求。
中国对于机器人革命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强。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副局长张鹏表示,机器人对于克服劳动力短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已经投入巨资支持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并预计这将帮助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场机器人革命并非全球共享。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效仿中国和其他早期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的模式,鼓励农业人口进入制造业工厂,从而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但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崛起,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大大减少。各国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并寻找新的增长策略,以确保在机器人时代保持竞争力。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与机器的赛跑”,各国都需要在这场竞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近日,一项由美国投行花旗和牛津大学联合发表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指出,对于当前正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国家而言,通过向更高技能的劳动力转型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变得越来越难。报告名为《未来不同于过去》,其结论引人深思。
报告的研究员观察到,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如历史上的英国,工资上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而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新的浪潮,由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对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工业基础较弱的国家来说,它们正面临着一场与机器人的赛跑。这些国家必须努力创造足够的制造业岗位,以免被中国的自动化浪潮所淘汰。
印尼贸易部长汤姆·伦邦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内部推动自由化和改革的领军人物。他深知新兴风险的存在。“我们正目睹机器人的飞跃发展,”他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场新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威胁。”印尼的政界和商界仍纠结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辩论,未能全面应对未来的挑战。
印尼正经历一种被称为“过早去工业化”的现象,这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达尼·罗德里克所描述的。他指出,新兴经济体在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时,制造业便开始萎缩。尽管印尼经济在过去15年迅速发展,但其制造业占比在2002年已达到顶峰。分析师认为,这部分原因是全球化及印尼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和投资政策方面的不足。
罗德里克认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工人数量则大幅下降。这对印尼的就业市场来说是个坏消息,尤其是考虑到印尼庞大的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每年有数百万年轻人试图在巴淡岛上的工业园区找到工厂工作,但成功的机会并不多。以马哈米·贾耶·伦班拉贾为例,他在巴淡岛寻找工作已有七个月之久,尽管他拥有工作经验,但仍难以找到超越初级工的职位。他说:“我必须找到一份正式的工厂工作,才能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存够钱。”巴淡岛的工资水平是印尼许多地区的两倍,这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压力和生活需求。每天约有数百名年轻人在巴淡民都工业园寻找工作机会,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震惊。例如一家日资电线厂招聘80个岗位时吸引了超过三千名申请者。近年来巴淡民都工业园平均每年有5家工厂离开园区迁往其他国家反映了该地区工业化的困境和挑战。尽管该园区曾是印尼工业化战略的象征但在面临自动化浪潮的挑战时其经济活力正在逐渐减弱。尽管印尼试图通过解决基础设施和监管问题来推动经济发展但一些人担心改革已经来得太晚无法扭转局面相比之下中国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如今巴淡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亟需改革和创新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期公布的数据,印尼的机器人密度实际上略高于中国,尽管中国近年来在自动化领域倾注了大量精力。这一现象源于印尼尚未积极推广工业自动化,且未提供相应支持。这也凸显出中国制造业庞大的劳动力规模与印尼相对较小的自动化投资之间的反差。
在印尼,监管流程与基础设施一样滞后。例如,一家造纸厂因一项旨在遏制非法木材采伐的规则,正当货物被滞留于巴淡港。这种情况令当地居民和专家都倍感忧虑。斯蒂芬·罗尔是德国的制造业老将,在中国制造业起步的黄金时期工作过。他对印尼的发展充满期待,但担心该国可能无法在全球舞台上有效竞争,因为缺乏高效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在与跨国公司合作时,时间就是金钱。”他在参观巴淡岛新工厂时表示。这家工厂为雀巢组装咖啡机,但生产过程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持。
尽管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挑战,但并非所有人都持悲观态度。一些分析师认为,由于工资水平较低且人口结构年轻,印尼等国可能会吸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制造等。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中地位的上升,一些专家预测它将向东南亚和印度输送大量机遇。汇丰银行的机器人行业分析师周正峰指出,随着制造业向更高技能领域发展,教育和技能培养变得至关重要。否则,发展中国家可能难以充分利用制造业进步带来的好处。
与此自动化的影响在中国尤为明显。虽然坚信尖端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好处,但自动化的负面后果不容忽视。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贫困问题使得自动化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失问题更加严峻。随着中国企业努力扩大出口以应对国内市场的压力,他们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流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旨在提升中国工厂的技术实力和支持中国品牌的发展。自动化的投资回报期不断缩短,使得自动化对小企业和工厂更具吸引力。
在佛山尚品宅配公司,自动化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生产效率提升。副总裁黎干表示,自动化的机遇在于将车间的机器人与来自客户和物流系统的实时数据融合。尚品宅配利用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扩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尽管机器人承担了部分艰巨和危险的工作,但黎干强调人类的管理和决策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探讨机器人和人类合作的未来时,他表示:“自动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完成这些操作。”他的观点在于,每次面临变革选择时,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是由人来完成还是借助机器人?哪种方式更为高效?
预测来自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推动下,未来十年内,先进机器人承担的任务比例将大幅度上升,从目前的8%跃升至26%。这五个国家的机器人购买量将占据全球市场的绝大部分。西尔金表示,自动化的普及程度与“人类学习曲线”和摩尔定律之间的差异相契合。摩尔定律认为运算能力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翻倍,而相比之下,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提升速度更为惊人——研究人员预计每四年就能翻一倍。这种复合增长模式预示着未来机器人与人类合作的巨大潜力。
领先的工业国家如中国正在制造更多、更先进的机器人,使得它们能够胜任的任务也越来越多。以肉类加工为例,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机器难以掌握的技能,需要精细的手眼协调以及对不规则肉块的处理。西尔金观察到,借助更为灵敏、低成本的传感器,机器人能够高效地去皮剔骨,其效率远超过人类。“使用机器进行这项操作在经济上变得合理,因为机器能节省大量肉块,这在生产线上意味着巨大的价值。”他解释道。
他也坦诚地表示:“有些事情,人比机器人做得更好。”但他同时指出,“这类事情将越来越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器人的不断优化,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和高效。对于人类来说,适应和利用这种变革至关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如何将技术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立足。未来是机器人与人类合作的明天,也是我们共同迈向更加智能化时代的开始。英国《金融时报》的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照片由Zeng Han和·法德利提供。译者何黎为我们带来了流畅易懂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