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 成就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机器人 制造业效率提升新机会
导读:昔日的工业领域,追求性价比与实用性时,人工智能仅仅在智能制造舞台上扮演小角色。如今,关于具体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正成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助推器,业界普遍期待其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那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究竟指向何种未来发展方向?
进入2018年,中国AI的投资和创业公司持续火热,“人工智能+制造”的投融资案例层出不穷。机器学习宗师级大牛Michael I.Jordan对此现象表示担忧,认为“AI”有时仅被用作兜售概念的标签,真正的AI实现尚需时日。
尽管如此,机器人行业已经发现了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场景中的“新大陆”。传统工业机器人融合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而人工智能则是数据和算法的集合,其广泛的应用依赖于计算能力的持续跃升。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应用领域相对有限。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正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前进:打造既拥有机器人肢体,又具备类人智慧的智能机器人。
这一结合为工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见证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将共同塑造未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这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将继续引领科技潮流,激发更多领域的潜力。智能机器人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关于人工智能的当前阶段,Geek+ CEO郑勇表示,若将人工智能定义在“深度学习”的层面,实际上鲜有真正落地的应用。他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多表现为一种由复杂算法驱动的自主能力。
Geek+,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智能物流领域的公司,正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物流仓储行业赋能。他们通过智能拣选、搬运、分拣等环节优化,以及人机交互的柔性提升,成功提高了仓库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库柏特CEO李淼指出,“分拣、打磨、装配、检测”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最迫切且广泛的领域。库柏特自主研发的系统,借助核心学习算法和专用控制软件,能够在无序分拣、力控打磨、智能示教、智能贴标以及零件装配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梅卡曼德CEO邵天兰认为,随着AI时代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将被一系列核心技术重新定义,包括深度学习、路径规划、任务级编程、柔性控制等。他特别强调了混杂物体分拣的当前需求,虽然许多公司都能展示相关的demo,但真正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产品仍待出现。
还有一个结合点是“操作规划”,人只需指定工件的安装要求,机器人就能够自行计算抓取和安装方案,从而大大节省编程时间。在标准场景中,如机床加工、零件安装等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可以通过小样本监督学习使机器人具备自适应和进化功能。
最近,艾利特公司展示了机器人叠衣服的demo,展示了其轨迹优化技术不仅能应对刚性物体,还能处理衣服等柔性物体。该公司的机器人系统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和深度视觉传感器精准定位衣物叠取点,自动寻找最佳运动轨迹来完成叠衣任务。他们还使用了仿真环境快速建模和迁移学习方法,以加快学习速度并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最终将仿真结果成功应用到真实机器人操作中。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日益普及,提升效率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与此机器视觉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机器视觉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将图像信息提取、处理并理解,为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易视智瞳的CEO黄卜夫认为,机器视觉中的瑕疵检测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场景。易视智瞳的高精度视觉点胶系统集成了视觉感知、运动控制和点胶执行等功能,不仅能满足各种产线点胶的需求,而且通过深度学习,还能实现由单机智能向多机互联协同的升级。
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另一大应用是设备故障监测与预警。这类方案能够实时监控工厂中的每一台机器人,预测其异常状况,并在问题出现前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从而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当机器人发生故障时,系统还能让相邻的机器人自动接管其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停产带来的损失。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广泛且深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颠覆传统的机器人行业格局,就像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革新一样。
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张,那些曾经广袤无垠的市场空间,如今却像一块日渐饱和的蛋糕,难以容纳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少数几家大公司,凭借自身的超强产能,已经基本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的竞争者想要崭露头角变得愈发困难。特别是在技术成熟到几乎无法突破的阶段,颠覆性的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对于那些一直努力追赶的国际巨头们来说,这种局面无疑加大了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机器人行业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策略。他们没有选择全面进攻,而是选择从细分市场中切入,试图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局部战场上取得突破。他们深知,要想改变追赶的局面,必须有两大超越的机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无论是3C领域还是物流和电商领域,中国的产业规模都稳居世界第一。巨量的产业需求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国产机器人正在凭借自身的性价比和创新力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实力也是一大优势。在机器人本体技术方面或许我们还在追赶,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的研究院和高校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第一梯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在各类AI竞赛中,我们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弯道超车”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国产机器人在追求超越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针对具体行业或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这片广阔的天地,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正是创业创新者的梦想之地。邵天兰指出,迈向AI+机器人新时代,中国机器人行业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在轨迹规划、柔顺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积累相对较浅。与互联网、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争夺也尤为关键。长期投入的决心和能力对于克服这些挑战至关重要。
蓝胖子机器人CEO邓小白为行业敲响警钟:概念和故事虽易于叙述,但真正落实却非易事。他强调,硬件工艺需要时间的锤炼,而机器人软件方面的研发和教育在欧美国家相比仍显落后。邓小白表示,尽管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充满希望的前景,但实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仍需踏实努力。细分市场的应用实践是首要任务,之后再进行横向扩展。
关于“人工智能+制造”的繁荣,是真实还是泡沫前的狂欢?成功的落地应用的人工智能无疑将带来巨大的价值。而单纯依赖AI算法或技术的“空中楼阁”式解决方案,若无法适应行业态势,则很可能面临泡沫破灭的命运。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同时也充满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