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再次站在“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双重“风口”之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其惊人的速度跃升成为国际制造名城,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为了制造业的重镇。如今,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趋势日益明显,东莞再次站在了风口之上,面临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变的重大命题。
东莞,这座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城市,正积极把握智能制造的契机。智能制造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市场潜力巨大。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先行城市,东莞能否在产业革命新时代把握这一机遇,对于其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近年来,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东莞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崭露头角,拓斯达、伯朗特、艾尔发等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据统计,东莞已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等多个行业。产业布局方面,东莞已形成多个区域性集聚,其中松山湖更是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的核心区域。
在这一背景下,东莞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对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行深入调研。为此,东莞市研究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智能化制造道路。
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先行城市,东莞的“机器换人”行动为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2014年开始,东莞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动“机器换人”,鼓励企业大范围进行自动化改造。为此,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成了完整的“机器换人”政策体系。据统计,自“机器换人”行动启动以来,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数量远超过去10年技改资助项目的总和。
“机器换人”不仅立竿见影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更使得企业用人成本降低,生产工艺和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例如,凤岗镇嘉辉五金塑胶的冲压车间在实施“机器换人”后,不仅解决了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还成功研发出联机智能操控系统,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要将“东莞制造”转变为“东莞智造”,惠及制造业转型,庞大的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为此,东莞需要产融结合,助力智造装备产业腾飞。只有资金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推动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东莞速度”向“东莞智造”的华丽转身。如何将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东莞面临的重要任务。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机器换人”的普及离不开融资租赁这一资本运作方式的大力支持。
东莞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信和资产结构等问题,这些企业往往难以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来升级设备。将融资租赁视为“机器换人”的标准配置,不仅能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还能让企业掌握智能装备更新换代的主动权。
在融资租赁方面,东莞通过“省市共建专项资金”来撬动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智能装备升级。省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市财政则每年匹配1亿元用于设置融资风险池。东莞还通过多项措施推动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包括融资租赁补贴、融资租赁风险补偿和融资租赁业务奖励等,以鼓励企业、融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多方参与,实现共赢。
最近,东莞市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计划从明年开始,中小企业可通过融资租赁参与“机器换人”。东莞市与深圳市睿德信投资集团合作,成立了专门针对制造业智能装备的产业基金——机器人股权投资中心。
采用“引导、多元出资、专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创业投资。这种模式不仅能使财政资金在效力和额度上得到双重放大,还能促进产业资源、资金力量、技术创新的有效配置和集结。这将使东莞成为重要的投融资区域,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
除此之外,东莞还重视工业设计的提升,以实现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转变。在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工业设计作为前端技术,可以架起生产和研发之间的桥梁,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东莞制造业来说,工业设计的重视与投入是其转型升级的关键。
东莞市通过举办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设立工业设计的主题赛事等方式鼓励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其中,“设计众包”是新增的专题设计活动,主要围绕消费类产品开展外包装设计。这种对接模式的转变,由以往的“设计成果—产业承接”转变为“产业需求—定向设计”,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东莞正通过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东莞制造业的竞争力,还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大数据洞察东莞制造业崛起
东莞,一个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城市,2014年全市GDP达到了5881亿元,同比增长7.8%。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93.5亿元,增长率高达8.8%。这里,制造业的繁荣景象令人瞩目。
企业巨头如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为东莞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48.38亿元,增长率高达16.9%。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七成,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更是成为东莞的新引擎,它们的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219.54亿元和953.31亿元。不仅如此,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约有4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工业总产值更是接近200亿元。
东莞的技术改革投资也在持续增长,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实现了翻倍增长。这一速度在珠三角地区排名第一,展现出了东莞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对于东莞的未来发展,专家们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中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培育,需要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明也表示,地方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基础和产业资源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珠江东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建设,两位专家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们认为要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源的盘活,推动各企业更稳健发展。
在全球产业链中,东莞智能制造产业扮演着典范引领的角色。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使东莞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竞争力,但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强设计和开发环节、销售服务环节的优化革新。机器人的使用只是东莞等工业城市产业链升级的切入点。未来,东莞应努力争取成为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重塑东莞全球产业链网络之我见
对于东莞智能制造装备业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其上下游企业不配套、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人才短缺及创新能力受限等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寻求全新的解决路径。
李明提出了宝贵的观点: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技术引导、人才培养及优化配套设备等方式,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扶持。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组织也应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核心在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构建良性、创新与竞争的产业发展链。
而石勇则主张东莞打造全球性的创新网络。他认为,东莞需要借力布局,优先发展关键节点,借助先进技术工具如技术路线分析,在一些关键领域做出前瞻性的布局和深入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需要实现机制的创新,给予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对于零部件和基础技术的问题,我们需要政策的创新,为国产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甚至可以开辟一条“快速通道”,促进国产零部件的发展。
东莞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只要策略得当,必定能在全球产业链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期待看到东莞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网络。这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东莞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