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我向太阳冲刺,永不回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1989年1月13日,海子在稿纸上写下全诗的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随身携带的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
今天,海子成了现代诗歌的一个符号,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成了人们提及海子时的条件反射。诗中描绘的光明景象,如阳光般直射心灵,随着血液迅速抵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这种感觉太温暖了,让人们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寒冷、痛苦和绝望。原来这些在诗人写下最初的四个字时,已深深埋藏——“从明天起……”
中国政法大学海子纪念碑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
远在安徽怀宁县查湾村的父母收到来自北京的消息查海生病危,速来。他们没有想到,当他们匆匆赶到北京时,见到的是破碎的遗体。这对一生都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夫妻甚至第一次听说,他们懂事、孝顺的长子,不知在何时成为了诗人海子。
双双朗读海子作品《麦地》
海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查正全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裁缝,一直到晚年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海子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便会为父母分担农活,帮忙照顾弟弟们。那时在大家眼中,除了喜爱读书、记忆力超群,海子和普通的农家子弟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潮来潮去,我积攒叶叶白帆
1979年,年仅15岁的海子以安庆市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了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天才的人生轨迹初现端倪。
对于一个初次进城的农村孩子而言,北京无疑是个万花筒。改革开放初期,文学解禁,各种各样的国内外最新思潮涌入北京,并于校园内蔓延。那时候流行一句话扔一个石头就能砸到一个诗人。
主持人双双听诗人苏历铭讲述80年代诗歌热
在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原本就热爱阅读的海子如鱼得水。课余时间,海子经常待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式各样的哲学、文学、历史书籍。他也开始尝试写诗,每次写完一首诗就兴冲冲地朗诵给同学们听。毕业前夕,同学们帮海子把他大学期间创作的诗油印成集,起名叫《小站》。这也是海子的第一本诗集。
海子第一本诗集——《小站》
1983年,海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直到此时,海子的人生轨迹还没有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同学中没有人预料到,后来的海子成为了一名有着宏大诗歌理想的诗人,并最终为诗歌献身。
主持人双双与海子大学同学郭巍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 太阳
海子是以他卓越的抒情短诗,活在大众的记忆中的。但如果没有他的史诗作品——《太阳·七部书》,他便只是一个天才性的抒情诗人,让人惊奇,却难以让人震撼。诗歌评论家燎原曾这样评价“《太阳·七部书》之于他的抒情短诗,犹如黑夜浩瀚的天空之于灿烂的星群,正是因了这背景的浩瀚,才使他的诗歌世界具有了一个天体的浑成性——它让你难以一眼望穿,让你愈往里走愈是觉得深不可测。”
海子的理想从来不是成为一名抒情诗人,他想在中国成就一部属于人类集体的史诗。
海子在北京
《太阳·七部书》的出现意味着海子正式向理想发起了冲刺。它的意象空间十分浩大,东至太平洋沿岸,西至两河流域,北至蒙古大草原,南至印度次大陆。在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中,诗人试图接近生命的意义、人类文明的源头和宇宙的真相。诗人的理想超越了其个体能量的终极,但他已经看到了目标,他便不管这目标是多么遥不可及,只做拼了命的极限冲刺,头也不回。这为他最终生命的爆裂埋下了种子。
西环里海子在北京昌平的旧居
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
与海子死后的盛名形成鲜明对比,他在生前是不受重视的,连发表诗作都非常困难。当时的诗歌界认为海子写长诗是不合时宜的。有一回,一个元老诗人当面指责海子,说他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且把他的诗贬得一无是处。海子是如此看重他的长诗,他受到了严重的刺伤。但他是个不会在公众场合为自己辩解的人,他只是回家后在好友面前伤心地哭过。
但即使这样,海子仍以孤军奋战的姿态继续投入史诗创作中,至死都不曾动摇过他的诗歌理想。
主持人双双朗读海子生前一首作品《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他是如何度过在北京的十年人生?他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前的朋友们如何看待他的结局?让我们回到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诗人海子。
本周日21:35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看见大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