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技术 人才匮乏成中国机器人发展软肋
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角色与挑战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工业机器人已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持续,为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那么,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我们应如何借助工业机器人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普及又面临哪些挑战呢?
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迅猛增长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内工业自动化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特别是在制造业高度集聚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市场被众多业内人士寄予厚望。
尽管自20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需求为自动化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已开始注重自动化,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规模较大、视野长远的企业更是通过自动化提升竞争力,尽管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目前,大多数企业仍是自动化设备的潜在客户。
应用人才缺口成发展瓶颈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应用人才的匮乏。
企业购买工业机器人后,需要将标准机器人转变为应用机器人,整合机器人本体、控制软件、应用软件及周边设备,才能应用于实际生产。这一过程及具体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且属于新兴领域,目前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尽管许多高校设有自动化相关专业,但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专业较少,导致全国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极度缺乏。如不填补这一缺口,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将难以进一步推进。
不同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和应用模式存在差异,合格的应用人才需具备理论支撑,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独立地集成和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是打开工业机器人应用突破口的关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领域的普及。
人才缺乏的现状并非短期能够改变。企业应与高校院所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为行业快速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例如,设立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将企业的内部培训移至学术界,由高校院所承担理论培训,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双方优势结合,人才培养将更为高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人才培养也需与时俱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