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是否会重蹈汽车业覆辙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成为世界上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令人担忧。我们是否会重蹈汽车产业的覆辙,在盲目扩张中失去市场,而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让中国成为了机器人产业的主战场。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机器人的销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6%,2013年的销售量更是攀升至36560台,同比增长60%。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机器人的保有量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工人机器人保有量仅为23-25台,远低于全球平均的58台。
2014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元年”,这一年,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国内机器人产业承载着许多劣质基因,必须进行改良。过多的干预、不合理的补贴、企业的一哄而上,使得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这种状况让人担忧,我们是否正在重蹈汽车产业的覆辙,资源的浪费、地方比较优势无法凸显的问题逐渐显现。
机器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超过30个,投资额度惊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却是我们的软肋。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纠正以评职称为主、忽视市场的做法。
行业内部人士毫不讳言核心技术的缺乏,尤其是在RV减速机、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国内企业与国外品牌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国内企业只能在机器人本体等领域争夺菲薄的利润,挣扎在盈亏线上。
尽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攻关,但一些成果似乎并未真正突破。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应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的担心不无道理,没有长期稳定的测试,谁愿意冒风险使用新技术呢?对于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消费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学习高铁引进技术的经验,让真正钻研技术、有市场前景的科研团队获得市场奖励。只有真正引入核心技术,才能开放市场,在机器人标准化方面取得根本进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机器人产业中千机千面,让国产机器人产业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我们期待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够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迎难而上,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机器人产业的强国。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