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哪些起承转合
时光回溯至三十年前的1986年,那时的北人集团印刷厂厂址见证了我国老字号国企的辉煌。这一年,国家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诞生。
机器人技术:医疗与运输的未来之选,无人机技术的融合应用。在这个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让我们探寻中国机器人产业走过的历程。
探寻上的明珠之旅
早在《与机器人共舞》一书出版的2015年,作者约翰·马尔科夫就提及了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特别是在新兴制造业国家如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却敏锐地指出:“机器人进入中国的时机恰到好处。”事实证明,卡尼曼的洞察是正确的。
回溯至1981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已开始了机器人项目的研究,当时日本的机器人技术仅发展了十年。在随后的岁月里,我国机器人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技术攻关阶段。直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再次将工业机器人发展置于重要位置,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制造业巨头。随之而来的是机器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北人集团在面临传统印刷业衰落的转型关键时刻,明确了转型方向的基本判断:“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城市功能定位、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自身资源条件。”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机器人产业如同探寻“制造业上的明珠”,具有深远的影响。
蛋糕变大了:国产机器人的崛起
过去,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四大机器人制造商ABB、库卡、安川和发那科几乎同时进入中国市场,客户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行业。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外资品牌统治的格局被打破。新松机器人公司作为国产品牌代表之一,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市场需求刺激下,技术和资本不断涌入机器人产业领域。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未来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我们期待着中国机器人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自2016年初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我国机器人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已超800家,其中约200家是专注于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企业。以位于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区的20余家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已涵盖医疗、服务、消防救援运输和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的巨大潜力。
面对这样的市场动态,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曲道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企业的加入对整个行业生态系统而言是一件好事。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整个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同蛋糕逐渐变大,新松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当下,除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外企巨头集聚外,珠三角正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另一个活力中心。这一点与许多创业者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判断不谋而合。在世纪之交,中国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吸引了众多行业进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不仅意味着庞大的体量,更意味着丰富的产业。而珠三角更是中国制造业的代名词。
随着各行各业对自动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正逐步迈向机器人时代,珠三角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舞台。一些创业者认为,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更具特色。因为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在长三角集聚,尤其是上海。而珠三角则是制造业的基地和世界工厂,尽管目前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但这里为创业者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会。
像许多落户珠三角的创业公司一样,他们并没有选择去长三角与资金雄厚的外国机器人厂家竞争,也没有局限于发展成熟的汽车行业。相反,他们将目光转向了3C领域(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视为自己的“蓝海”。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虽然看似公司规模不大,但业内专家估计,该行业对机器人的用工量和需求是汽车行业的5到10倍。
国产机器人的优势在于针对中国工厂提供定制服务。我们可以利用贴近市场的优势,灵活多变的特点,快速找到商业模式和利润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资料显示,今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开始迅速增长。清洁机器人以每年倍增的速度普及,家庭娱乐用无人机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两轮平衡车的性价比明显提高并逐渐为国内用户所接受。骨科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等代表性产品也已经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医院开展常规临床应用。
王鸿飞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导购、客服、前台等服务型机器人,并已接受蒙牛、伊利及一些金融企业的生产订单。他们的机器人产品已在市场上广泛出现。谈到搬迁至创新园区后的变化,张鸿飞笑言,“这里风水好”,而北人集团副总裁郭轩则期望形成国有资本支撑、民营资本注入的发展格局,真正促进中国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