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也学会了上网
长久以来,关于机器人自主逻辑推算程序的研究,各国进展缓慢。拥有高度自主逻辑运算能力的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杰森·培塔指出,若想推动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必须提升其智能化程度。研发者不应只关注编程创建,而应构建一个共享中枢,使机器人有机会加载新型编程。培塔教授的见解精准且独到,他探寻的是提升机器人逻辑运算能力的便捷途径,而这一领域近期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4年,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启动了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机器人互联网”体系,旨在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该项目的核心推动者是勒内·范德莫伦哥特。在他的引领下,包括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在内的五所高校与飞利浦公司联手攻克技术难关。
范德莫伦哥特设想中的“机器人互联网”需要一个超级云端服务器,将机器人与服务器相连。这样,每个连接服务器的机器人都能通过上传和下载,获取服务器中的有效信息。例如,一个机器人若被写入了烹饪程序,它便会将此程序上传到“机器人互联网”,其他接入该网络的机械智能体则能自主加载这一程序,从而迅速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
范德莫伦哥特的构想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当前,尽管智能机器人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应用中,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凸显。“机器人互联网”体系的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一直为此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范德莫伦哥特及其团队正逐步接近实现这一目标。
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实验过程中,四台机器人被要求为病床上的病人送水。所有参与实验的机器人都配备了与云端存储系统交互信息的特殊装置。实验开始后,一台机器人将病房地图和病人位置信息上传至“机器人互联网”,其他机器人则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迅速获取整个病房的详细信息,并顺利完成指定任务。
范德莫伦哥特主导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功。在“机器人互联网”的指挥下,每台机器人都发挥了作用,任务执行得有条不紊。他进一步指出,以往机器人大多只能执行单一任务,而制造能适应多种工作的智能机器人需要大量编程代码,这既浪费资源又消耗时间。开发“机器人互联网”技术,使关联互联网的机器人可以加载他人功能,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主更新数据库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机器人互联网”体系支持下的新一代机器人将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同一网络中的机器人可以自主学习其他机器人的功能,并自主上传数据,不断更新上级服务器中的存储内容。这将使单一机器人掌握的技能非常可观,极大地提升其适用范围和实际功能。这一技术的应用需谨慎。机器人本身缺乏主观甄别能力,一旦上级服务器出现更高级别的程序源,它们便会加载新程序并替换旧程序。这一过程存在诸多漏洞,如黑客入侵、数据更新职权问题和机械体内存容量问题等。
其中,“黑客入侵”是最大的隐患。如果黑客利用技术手段取得对机器人的支配权,并将恶意程序复制到网络中的其他机器人身上,那么他们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控一支强大的机器人军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人类社会可能是灾难性的。“机器人互联网数据更新职权”问题也需要明确限定。范德莫伦哥特设想中,每个机器人都可以读取并替换上级服务器中的数据。虽然这带来了便利,但不同信息源可能导致整个数据库混乱。例如,针对同一任务,不同地区的机器人上传不同的解决程序,这将导致管理混乱。在推进“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技术的安全、稳定和可靠。关于机械体内存容量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尽管设计师们才华横溢,但制造出拥有无限存储容量的机器人仍是不可触及的梦想。当网络畅通无阻时,上级服务器可能会源源不断地更新和传输数据资源,机器人可能会自主加载网络程序,这就有可能导致核心芯片损坏。针对这些担忧,范德莫伦哥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机械智能体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并非他们的研究方向,但他明确表示上述担忧是多余的。他指出,我们的计算机也连接到网络,并非每台机器都会受到病毒的干扰。在涉及人类安全的问题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肯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防范风险。对于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他认为一旦机器人互联网真正普及人类生活,最顶级的科研团队将全天候监控以确保其安全性。毕竟这项技术的核心技术必然是绝密的,应该由全世界一流的科学团队管理掌控机器人的数据更新和安全维护。范德莫伦哥特强调,“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开发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实际功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机器人之间的互相学习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机械智能体聪明程度的便捷途径。尽管这一过程可能存在危机和隐患,但严格的安防措施将会伴随高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以确保人类的安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