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器人创业:学术界vs工业界及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机会
6月12日,璞跃中国与CMUCTO联合呈现的「创跃青年」系列第五场活动——中美机器人创业盛会,关于政策、人才和趋势的讨论热烈展开。这一精彩活动聚焦于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关心的核心话题,吸引了众多行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活动中,CMU在读博士生杨硕先生闪亮登场,他带来了「机器人行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深度对比」的主题分享。杨硕先生在大疆创新有着丰富的智能控制和导航技术开发经验,曾掌舵大疆教育品牌RoboMaster,推动机甲大师赛事的举办,并研发了机器人教育产品RoboMaster S1。在博士期间,他投身于足式机器人研究,在机器人学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英伟达实习时开发了足式机器人系统及传感器的仿真技术。凭借多年的机器人产品开发和科研经验,杨硕先生对机器人领域的学术界与工业界进行了独到的对比和分析。
紧接着,德迅投资副总裁陶源先生带来了他的分享。陶源先生曾在德迅被投企业志展云图担任cofounder,之后投身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创业和投资经验。他先后主导了一系列项目的投资和投后管理,包括LingoAce、频苛微电子、原位芯片、圣瞳科技、贪心科技等。陶源先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独特创新机遇」,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启示。
主题一:机器人行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度对话
杨硕,现于CMU攻读博士学位,前大疆创新与英伟达资深工程师。他的学术与职业之路横跨学术界和工业界,为他的多维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从研究生第二年踏入大疆创新的那一刻起,他见证了多个产品的诞生与成长,直至成为部门技术总监。随后,他于2018年踏上求学之路,前往CMU专攻足式机器人的研发。与此他在英伟达兼职实习,对创业话题深感兴趣。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他深刻理解了机器人行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差异与共性,希望借此分享为有意创业或正在创业的朋友们带来启示。
回首大疆的成功之路,其秘诀在于对用户需求的高度重视与精准洞察。虽然并非四旋翼无人机的首创者,但大疆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将稳定的相机装载于无人机上,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航拍时代。这一创新,正是源于用户对从不同视角自拍或拍摄周围美景的渴望。
大疆深知,对于航拍而言,清晰的画质、稳定的传输以及流畅的操控感至关重要。为了满足这些用户需求,大疆不断在技术上推陈出新,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举个例子,初始的遥控器虽为通用模块,但操作手感并不尽如人意。大疆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自主研发,从遥控器结构设计到通信电路的优化,再到控制算法及图像传输链路的改进,每一步都精心打磨,旨在为用户带来卓越的航拍体验。
可以说,大疆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追求产品的创新与完美。这也是为何,每当提及航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疆,因为我们始终致力于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航拍体验。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是为了让用户感受到大疆产品的独特魅力。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用户始终拥有最佳的航拍体验。我们将深入探讨产品成本和量产性对于消费级产品公司的重要性。降低成本是任何企业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对于消费级产品公司来说更是如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并关注量产性。这一点常常被创业者和科研工作者忽视。很多硬件创业公司有着出色的创意,却无法实现产品的量产,这导致它们无法取得商业成功。关注量产性至关重要。要想从实验室的机器人转变为实际的产品,需要考虑如何稳定地生产大量表现相同的机器人。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制造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在产品开发和研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优先采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尽管技术研发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但采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我们还应该致力于研发新技术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导向,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力。要想取得商业成功,消费级产品公司必须关注产品成本和量产性,同时在研发过程中采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并提高用户体验。这样他们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机器人技术而言,技术的成熟度与稳定性无疑是企业发展最关心的要素之一。以四旋翼无人机的飞控为例,尽管今天仍有众多新颖的控制算法不断涌现,但在实际应用中,大疆选择的是那些已经经历过无数次测试,成熟且表现卓越的技术算法。这些算法可能有些年头,但它们依然稳健可靠,确保无人机的性能达到预期。
大疆并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致力于研发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都是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目标。例如,图像传输系统的改进。最初,大疆依赖于其他公司的技术,但为了满足用户更快、更稳定地获取航拍画面的需求,他们开始自主研发软件定义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和图像传输系统。
任何公司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都不能忽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这三个关键因素。对于大疆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深知只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也正是他们持续研发新技术、改进现有技术的动力所在。
与产业界的实际应用相比,学术界的科研方向往往有其独特的关注点。我从大疆回到学校后,经历了深刻的认知转变。在企业中,我学到的机器人知识更多地与用户需求、产品性能以及用户体验相结合。而在学术界,科研的焦点可能更多地关注于技术的纯粹性和理论深度,而非直接关联实际应用和用户体验。这种差异使得产业界和学术界在看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上产生了微妙的分歧。但无论如何,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方向。这几年来,我在机器人学科的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想法,我想分享的是关于机器人学科研究中如何思考问题的四个方向。这些方向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我在深入研究领域后的一些见解。
在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网站上,关于什么样的机器人研究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有着深入的阐述。据NSF的观点,机器人研究的核心在于赋予机器人新的能力,或是显著地提升其已有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更多地聚焦于机器人本身,而非仅仅与用户相关。
举例来说,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软体机器人,其目标就是提升机器人在与人接触时的安全性。传统的金属和硬质结构的机器人被软体机器人所取代,这就在性能上带来了一种质的飞跃。或者,我们希望通过增强机器人的识别周围物体的能力,引入了深度学习技术。希望机器人在更复杂的环境下能自动导航,这就催生了自动驾驶SLAM、场景识别、传感器融合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这四个关于机器人学科科研的思考方向,是我对机器人研究领域深入探索后的总结和体会。每一个方向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都在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坚信,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会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也期待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在科研与产品之间,我们往往有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验室里,我们制造机器人的目标更多的是为了验证功能,而不是考虑它的量产能力。我们的焦点在于探索新颖的技术和理论,并通过论文的形式将其推广至学术界。对于显著增强机器人性能的任务来说,仅仅调整控制器的几个参数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底层出发,寻找全新的控制算法,以突破技术的瓶颈。
相较于产业界,学术界的新技术研发更多地以机器人性能的提升为导向。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的先进性,更是其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当学者转向创业时,他们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实验室的机器人,而是真实世界中的用户需求。这时,他们需要转变思维,将关注的焦点从机器人本身转移到用户身上。创业的核心在于找到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非仅仅追求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在与创业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常见的误区:许多人希望基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创业并非仅仅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那么简单。真正的创业应该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展开。创业者需要找到那些尚未满足的用户需求,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去实现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拿着“用户体验”这把“钉子”,去寻找最适合的“锤子”来将其牢牢钉上。而不是发明了一个锤子,然后希望它能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成功。主题一:机器人与人类共生共创未来
我始终认为,机器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需求与环境中。它们要么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要么协助人类完成繁重的重复性工作。机器人与人类,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术界的科研焦点更多地聚焦在机器人技术本身,特别是在人机交互领域,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响应人类的指令成为研究的重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关注点应始终是人类用户。用户在与机器人交互过程中的体验是否顺畅,使用是否便捷,这才是核心。对于那些具有学术背景,特别是博士或硕士毕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需要转变观念,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放在首位。
主题二: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独特创新机遇
陶源先生,德迅投资副总裁,为我们分享了关于机器人创新的宏观视角。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这得益于三个主要原因。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拥有独特的创新机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市场需求巨大,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大力支持也为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并且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即便在全球化的逆潮之下,中国制造企业的前景依然十分光明,众多产线和生产制造环节仍留在中国。在面向企业的服务场景中,中国无疑是一块肥沃的土壤。
中国正享受着工程师红利。为了应对经济和就业问题,国家在1999年扩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那时起,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数量急剧增长,如今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高达约1000万,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比例也居高不下,为研发型企业和岗位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更为难得的是,中国能以相对低廉的薪资吸引顶尖工程师,这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性优势。
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快城市化进程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如今,城市化的步伐虽已接近尾声,大规模农村迁移至城市的场景不再常见,但平均年龄却在迅速上升。许多大城市婴儿的出生率已经极低,未来可预见的劳动力人口将持续下降。为了保持产业竞争力,自动化系统的引入势在必行,以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
中国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正从简单劳动力优势转向工程师红利,并且市场支持机器人系统替代人力。这些因素为机器人创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也是众多投资人看好中国机器人创新的重要原因。在微观层面,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什么样的企业会被视为优秀企业呢?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框架来解读。
产品与市场匹配度至关重要。这是所有企业的基石。只有产品能够切实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这里的“生意”不仅仅是短期的盈利,更是长期的业务布局。只有达到了这一基础,企业才有继续壮大的可能性。
企业需要有拓展业务的能力,能够将生意规模做大。例如,能够扩展到数百人的团队规模,并非易事。在过往的投资经历中,我们投资了300多个项目,但真正能够达到这一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在这一环节便遇到了瓶颈。
一家伟大的企业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这样的企业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挑战,还能够预见未来的机遇,并为之制定策略。对于投资人而言,他们最欣赏的是那些能够与时间做朋友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更能够在时间的洗礼下,持续稳健地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长期规划是投资人关注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这三方面均有所建树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军者。这样的企业不仅为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更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创新的力量。进一步深入探讨上述提及的三点内容。
第一点关于市场匹配。对于市场的理解和客户的洞察是极其关键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我们的客户是谁,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中小企业主往往更关注成本问题,由于现金流紧张,他们对机器人的态度更为审慎,会考虑试用、关注账期、货比三家以及服务到位等因素。而对于大型企业和国央企,他们更关注政策驱动、风险、高效服务、可持续性以及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了解企业主的思考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推广技术产品和选择适当的市场策略。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我们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场。
更进一步说,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对于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强调机器人技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对于大型企业,我们可以着重展示机器人技术在提升竞争力、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方面的潜力。这样的市场匹配策略能够使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第二点是如何切入和选择客户。切入客户的关键在于比存量人力方式更优秀,并且经得起多维度的考验才能获取复购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当前需求,还要能够预见并适应未来的市场变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经验,例如无论是什么样的机器人系统,都需要确保客户能够轻松理解和使用,甚至达到“用脚趾头都能想清楚能赚钱或省钱”的程度。这样的推广成本才是最低的,同时也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我们还需要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反馈和需求,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在选择客户时,我们也需要有所取舍,优先选择那些与我们产品理念相符、有合作潜力的客户。
通过深入理解市场、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优化客户体验以及与客户的紧密合作,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市场的持续拓展和业务的快速增长。宏观变迁下的企业策略:捕捉时机与创新规模
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头部公司而言,市场危机的出现往往与“产品匹配市场”的时机紧密相连。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它们需要找到大公司尚未具备的成功要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规模效应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汽车制造和手机制造等行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生意越做越容易,产品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这就是规模效应的力量。相反,服务行业则是一个反规模效应的行业,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有着独特的规律。
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产品-代理-集成的推广模型是常见的商业模式。中国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初创公司都涉足集成业务。集成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工作,但其商业天花板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做。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如何在没有集成商愿意代理和使用的情况下,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让生意更高效,并成长为能建立标准的公司,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市场的场景多样且庞大,任何一个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想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仍然需要吸引一级市场的融资,抓住快速扩张的机遇。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创新并持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成功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完成规模扩张之后,接下来该如何继续前行?这时候,时间成为了我们的朋友,它见证了企业的成长并决定着其能否达到更高的层级,实现规模和效率的双提升。我们主要关注早期项目的投资,所投的大部分企业仍在金字塔下两级努力攀登。一些领先的企业如DJI已经开始思考更高层次的战略。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几点重要的思考。首先是关于壁垒的构建。我们将壁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好的壁垒是生态级别的壁垒。当你的技术成为行业的标准时,你就建立了一个生态。随着生态的壮大,离开这个标准的成本越来越高,壁垒也就越来越强。这种生态壁垒是最高级别的,当然也是最难以建立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壁垒,还有三种更常见的壁垒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技术型的壁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壁垒表现为能够持续推出竞品无法匹敌的产品,这些产品要么成本更具优势,要么在关键指标上超越竞争对手。技术的深度与广度,构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坚固防线。
应用级的壁垒体现了企业与市场节奏的紧密配合。我们常听到某些产品看似简单,似乎任何人都能模仿制作,但真正能将产品应用到市场并领先竞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大型企业拥有历史的积淀和timing优势,他们的应用永远比竞品更快一步,这种步伐的掌握和运用便是应用级的壁垒。
规模本身也是一种壁垒。一些重资产的项目,只有永远保持比竞争对手更大的规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壁垒体现了企业在规模扩张和管理效率上的优势。
关于客户,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需要强调。尽管在ToB业务中,企业客户被奉为上帝,需要与之建立友谊,但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许多中国的大型客户拥有强大的规模和研发能力,他们可能很快掌握你正在使用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自身。与客户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友情,更多的是深度合作与相互成长。
创新和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双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是最大的捷径。如果能够经受住寂寞,坚持3到4年的创新周期,推出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并恰好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创新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红利。我们尤其欣赏那些拥有创新基因的团队和创始人,他们是企业未来的希望。单靠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投入四年心血的创新成果,或许在短短四个月内便被竞争对手复制仿效,许多创新型企业因此无法守住自己的江山。那么,如何避免这一困境呢?我们的建议是,一旦发现创新的价值,就要迅速且全力以赴地去复制它,扩大规模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速度和效率至关重要。
我们还认为,优秀的企业应当如同调试产品一般,不断调试自身公司的运营机制,提升效率。这样的企业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立足,与时间为友。无论是与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相比,它们都能在效率上保持竞争力,甚至超越同行。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掌控时间、与时间共舞的企业。探索未知,点击开启
完整内容,视频详解:点击下方视频,开启您的探索之旅。
微信小助手助您一臂之力:添加pnp_china,让我们共同前进。
社群连结,资讯先行:加入我们的创新者社群,掌握最新资讯,与时俱进。
关于璞跃中国的传奇故事:
源于2006年硅谷的璞跃(Plug and Play),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全球科技创新之路。它不仅早期投资孵化了Google、PayPal、Dropbox等科技巨头,更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策略,引领着企业创新服务的方向。创新生态空间运营是璞跃的另一大业务亮点,这里汇聚了众多创新力量,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这个全球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者,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洞察未来趋势,为您揭示科技创新的神秘面纱。不论是通过视频详解,还是微信小助手的实时互动,亦或是创新社群的资讯分享,璞跃中国始终与您同行,共同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自2015年踏入中国双创浪潮以来,璞跃已走过了漫长的创新之路。历经多年发展和积累,目前在全球设立了超过40个创新生态空间和区域办公室。对于初创企业,璞跃不仅是孵化加速器,更是其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累计投资超过1600家企业,为超过17,000家初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我们还为数百家全球领先大企业提供了联合创新服务,年均举办的初创企业和大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超过千场。
回溯到中国的起点,2016年“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应运而生,立足于北京的中国总部,同时布局上海和深圳两大区域创新中心。我们联动南京、武汉、无锡等城市的创新合作伙伴,深耕中国创新业务。
璞跃中国四大业务板块——企业创新服务、城市创新服务、科技投资、创新空间,共同构建了中国领军的线上线下创新平台。围绕这一平台,我们建立了包括大企业、初创公司、城市伙伴、风险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导师等在内的多维创新生态伙伴体系。
至今,璞跃中国已服务超过100家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加速孵化1700余家创业公司。我们还投资了包括ApplyBoard、AutoX、非夕科技等超过150家科技创新企业,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我们坚信,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璞跃中国将持续为中国的创新生态贡献力量。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