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彰显了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这份信心源于过去5年中国在AI领域的科研实力与所取得的卓越成果。
人工智能的浪潮
自2012年ILSVRC(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的兴起,人工智能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今年5月,谷歌的AI围棋程序AlphaGo以3:0完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这一事件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这五年间,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技术的发展趋势,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迅速提升了技术研发水平,如今在算法和应用方面已站在世界前列。在核心芯片研发方面,也展现出了坚实的产业化基础。
对于AI领域而言,算法和芯片是应用的基础,而人才则是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本文将分别从算法、芯片、应用、人才四个方面回顾过去五年的成果,分析存在的机会与差距,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算法的提升
此次AI热潮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这是一种使用多层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的鼻祖杰夫·辛顿在2012年NIPS上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深度神经网络不断进化,出现了多种优秀变体,如AlexNet、GoogLeNet、VGG Net、ResNet等。其中,ResNet是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中国团队于2016年发明的。
深度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来训练模型,因此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是最优的研发方式。拥有优质数据来源的企业吸引了众多优秀研究人员的加入或合作。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在深度学习方面进行了率先研发,并实施了“百度大脑”和“讯飞超脑”计划,迅速提升了深度学习的算法能力。许多初创企业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也专注于视觉识别领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国际一流水平。
在学术方面,中国学者在发表AI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参加国际竞赛方面成果显著。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在AI领域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中,华人学者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中国的研究人员在专利申请方面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在AI算法研究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并已逐渐扩大其全球影响力。
尽管我们在论文数量和专项比赛方面已位居前列,但在AI基础科研的整体影响力上仍有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中国研究人员需要集体努力。现在已呈现出很好的趋势,例如中国机器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周志华教授当选为AAAI2019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未来五年,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AI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将会显著提升。
芯片的发展
AI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芯片的支持,而且这一需求日益迫切。深度学习对计算力和存储速度的要求极高,这促使芯片行业不断创新,采用最新的架构和高密度、高并行、可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来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
中国的芯片产业也在不断进步,逐渐追赶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企业如华为的海思、紫光展锐等已经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有望在AI芯片领域取得更多重要成果,为AI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国际芯片巨头如英特尔、英伟达和谷歌的推动下,高端芯片设计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新。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芯片研发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一些知名的研究团队和公司,如寒武纪科技,已经在专用芯片(ASIC)、现场可编程芯片(FPGA)和类脑计算芯片等领域走在了前列。
寒武纪科技,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强大实力,自深度学习流行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设计专用加速指令集和芯片架构的重要性。他们的深度学习处理器指令集DianNaoYu在ISCA2016上大放异彩,获得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认可。紧接着,他们的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概述论文也在《国际计算机学会通讯》上刊登,中国大陆的研究工作首次入选该栏目。如今,寒武纪的深度学习专用芯片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有望为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领域带来质的飞跃。
除了寒武纪科技,深鉴科技和地平线这两家初创公司在FPGA芯片和专用芯片领域也有着杰出的表现。他们成功整合算法和硬件设计,致力于加速深度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而在类脑计算芯片领域,中国的研究工作同样令人瞩目。浙江大学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国内首款类脑芯片“达尔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AI算法的突破和核心芯片的稳步研发,产业应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与世界同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动,生产、交易、物流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已经被融入数字化网络。未来5年,AI应用将迎来爆发阶段。传统企业如海康威视正在积极利用AI进行转型,将视觉识别算法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新兴行业如电商和互联网金融也在积极应用AI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新的价值。
AI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在数据科学家和AI人才方面仍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一流大学和研究所都在加大AI人才培养的力度。全球AI人才地图上显示,虽然中国的AI人才数量在增长,但与全球领先的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有近7万名华人AI人才,他们的数量超过目前中国的AI人才总量,因此吸引这些人才回国是一个快速弥补差距的捷径。中国在AI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迈向辉煌的未来: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布局与战略洞察
随着中国企业如百度、腾讯、海康威视等在海外积极建立研究院,全球AI人才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为了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中实现更大的突破,不仅需要依托科研领域培养基础层的AI人才,更需要在产业实践中磨砺出大量的应用层人才。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正是推动规模化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近期,英特尔等大企业提出的“AI民主化”战略,旨在降低AI技术的使用门槛,让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同Web编程一样易于上手。这一理念的推广,预示着人工智能的普及风暴即将到来。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是人工智能大放异彩的时代。过去的五年,我们处于起跑阶段,、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在算法、芯片、应用和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到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五年,将迎来AI产业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共享资源、培养人才,以对接日益扩大的产业应用需求。在算法和芯片领域,我们既要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又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合作,促进AI应用的广泛落地。
这个时代赋予了中国独特的机遇。我们有信心通过顶层设计,将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5G、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领域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数字化智能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在中国绽放的辉煌未来!这篇文章融合了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图景。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