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方曾投巨资试图解开UFO之谜:每年2200万美元
新闻热点 2022-12-22 10:59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6月2日,我国华北地区的不明飞行物(UFO)引发全民热议。而就在这几天,UFO在太平洋对岸也是“热搜”。
在美国国防部,曾存在这样一个秘密小组,从2007年到2012年,他们一直在研究各类UFO事件,每年预算高达2200万美元,这就是神秘的“先进空天威胁识别计划(AATIP)”项目组。
日前,AATIP负责人路易斯·埃利桑多等登上美国历史频道,在纪录片《来历不明身处美国UFO调查中》讲述他们经历的UFO故事,引发了美国的“UFO热”。
UFO有哪些特点?它们以何种方式现身过?美军为什么要投入巨资研究UFO?
UFO身怀五大“特异功能”
提起UFO,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听说过没见过”,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还是动画片中的飞碟。埃利桑多根据其多年的研究经验,归纳了UFO的五个特征
是“反重力上升”,UFO往往看不到明显的推进装置,也没有飞机上提供升力的机翼,与地球上已知的飞行器大为不同。
第二是“瞬间机动加速”,UFO能够突然加速、减速或者变换飞行方向,其产生的过载超出任何人类飞行员的承受能力。
第三是“无特征的高超音速”,人类制造的飞行器当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时,通常会留下蒸汽轨迹和音爆等“特征”,但大多数UFO的目击记录都没有类似的现象。
第四是“低可观测与隐身性”,当目击事件发生时,目击者或者雷达观测等手段通常只看到其周围的光亮或薄雾。
第五是“跨介质穿行”,在部分UFO事件中,目击者曾观测到UFO在太空、大气甚至水之间自由运动,这是地球上现有飞行器做不到的。
AATIP的专家们认为,UFO来源成谜,似乎被智能控制,性能超出美国所有军事技术。
美海军曾与UFO“亲密接触”
很多科幻都假想过人类军队大战UFO的场景。事实上,UFO不仅不躲着人类,还曾挑衅过强大的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
2004年11月14日,距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西南约100英里,由“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和“普林斯顿”号导弹巡洋舰等舰艇组成的舰队正在进行演习。下午2点左右,两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接到“普林斯顿”号传达的命令,要求其停止训练,准备执行拦截任务。
据“普林斯顿”号上的高级雷达军官凯文·迪所说,当时,他发现有UFO在25000米左右的高空飞行,并且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此次事件成为21世纪以来记录最详细的UFO目击事件。被目击的UFO呈“管状”,有40英尺长,最大俯冲速度超过30倍音速,一分钟就能从静止状态加速到5倍音速。更奇怪的是,飞行员和负责声呐的军官都发现水下似乎有UFO的“同伙”,其航行速度超过70节,是核潜艇的两倍。
两架飞机中的长机驾驶员大卫·弗雷沃拍下了追踪UFO的部分。僚机驾驶员在纪录片中匿名表示,它的机动难以预测、过载很高、速度和加速都很快,“我怎么能和它战斗?”
美军为何热衷UFO研究?
今年4月,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美海军正在修订相关制度,鼓励官兵发现UFO后积极上报。难道是美军真的在担忧外星飞船入侵地球,要加强UFO的研究了?
日前,曾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的伊恩·博伊德撰文指出,研究UFO看似荒诞,却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博伊德认为,就像苏格兰湖面上的浮木被当成“水怪”,很多UFO事件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观察的错误解释”。比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火箭发射后产生“诡异的光”,也曾被认为是UFO。
“军方要想避免这种误判,就要更好地认识UFO。”博伊德表示,如果飞行员或士兵在军事任务中不能识别目标,就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不清楚目标是中立、友好还是有威胁的情况下,到底该如何应对?
博伊德写到,UFO事件代表着军方“态势感知”能力的不足。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可用于分析传感器获取的UFO的所有信号,得到更完整的目标信息,,在人类更好地认识UFO之前,我们无法让计算机“学习”相关知识。
“在我看来,海军鼓励在遭遇UFO时报告是很好的开端。”博伊德表示,这可能最终带来一种综合的、完全集成的目标识别方法,包括应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融合大量传感器数据。“直到那时,天空中的UFO才会越来越少——因为它们不再来历不明。”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