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欲编织“渔网”打捞太空垃圾
许在普通读者看来,地球周围空无一物,但在科学家眼中,我们的星球却早已被太空垃圾包围。就在不久前,一块太空垃圾差点撞上国际空间站,把6位宇航员都“逼”进了载人飞船避难。虽然有惊无险,但如何处理太空垃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日本正计划编织一张“太空渔网”,“打捞”漂浮在地球轨道中的垃圾。对此,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究员、太空碎片专家都亨表示,清理太空垃圾技术难、成本高,应从太空垃圾“减量化”方面着手。
各种太空垃圾已超37万块
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制造垃圾是在1957年,当时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行任务完成后,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等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人类一共发射了5000多个卫星、火箭、探测器等太空飞行器,太空垃圾也与日俱增。
小到宇宙飞船上的螺丝和垫圈、宇航员不小心丢失的扳手,大到2001年在斐济上空坠毁的和平号空间站,凡是被遗弃在宇宙空间中的各种残骸和废物都可以被称为“太空垃圾”。其中,废弃的飞行器及它们撞击或爆炸后生成的碎片是太空垃圾的主要来源。
目前,大约有1.6万块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垃圾,正被美国航天局空间监视网长期跟踪。地球周围直径大于1厘米的太空垃圾有超过11万块,而大于1毫米的各类垃圾竟然超过37万块。
“打捞”太空垃圾并非易事
都亨表示,近年来,如何处理太空垃圾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各国主要从太空垃圾“减量化”方面着手,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比如,对火箭的设计上进行改进,尽量减少发射所产生的碎片。或给同步轨道卫星预留一定的燃料,在它完成任务后脱离轨道,在地球上人烟稀少的地方陨落。
,各国也在尝试对太空垃圾进行清理与回收。比如,日本宇航探索局正在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网企业进行合作,计划两年内织就一张巨大的“太空渔网”,用于“打捞”漂浮在地球轨道中的太空垃圾。
宇航员躲进飞船“避”垃圾
北京时间6月28日晚,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险些遭遇一位“不速之客”的正面袭击。一块不知来自何处的太空垃圾以极高的速度接近空间站,美国航空航天局国际空间站项目主管比尔·格斯登美说:“直到它非常非常接近,我们才观测到它的存在。”
航天局判定,已来不及“挪动”空间站了,只能确保人员安全。6位宇航员接到命令“逃离”国际空间站,躲进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避难”。在宇航员爬进飞船18分钟后,太空垃圾以250米的最近距离与空间站“擦肩而过”。
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上周的惊险一幕并非第一次发生。2009年3月,为了躲避太空垃圾,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也曾全部退入“临时栖身所”。
这张网由金属线和人造纤维编织而成,网孔直径约1毫米。它由一颗人造卫星携带进入轨道,然后脱离卫星开始“打捞”轨道内的太空垃圾。工作数周后,这张网连同它捞起的垃圾在磁力作用下被吸向地球,它们进入大气层后开始燃烧,在落地前全部烧光。
对此,都亨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清除太空垃圾的措施实行起来很困难,且成本昂贵。“太空扫帚、太空垃圾网等先进技术大多还停留在研发或设想阶段。”他说:“太空垃圾破坏力很大,要经受住它的高速撞击绝非易事,而付出的经济成本可能要比发射一颗卫星还要高。”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