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意味着什么?
新闻热点 2021-11-21 16:49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思想越来越独立,生孩子和养育孩子已经不在大部分年轻人的计划里面了,那么就意味着出生将越来越低,2020年出生率已经创新低了,相信2021也不会减少,因为今年新冠疫苗普及,打完针之后很多人都听穴来风说一年内不能备孕,所以今年生孩子的人较少,也意味着2021年的出生率一定还会创新低,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出生率创新低其实没有任何变化,对于国家来说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很多社会问题会反映出来,所以国家开放了三胎政策,目前好像没有看到有很明显的效果。
前几日还跟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今年流行一个词叫“内卷”,今年由于疫情管控加上打疫苗,很多人放弃了生孩子的计划,所以今年怀孕这批出生的孩子就会少很多竞争力,因为今年出生的孩子肯定会比往年少很多,所以今年出生或者明年出生的孩子竞争压力也会减少,现在生孩子都在内卷了,别人不生我生,我的孩子上学就业压力就会变少,可以看出现在生孩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一场赌博,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是在挑战。
近日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
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根据年鉴,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8年增加了530万人。
分析认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自然增长率最低的,降得比较厉害。
研究披露新冠疫情让2020年末
中国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人口学专业期刊《人口研究》今年5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影响》披露了数据。尽管2020年1-9月的出生人口已经较往年同期走低,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11-12月的出生人口较1-9月又出现了大幅下降。文章作者认为,2020年初的疫情暴发严重抑制人们的生育计划,导致了年末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据悉,2015年,中国建立了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库,完善了人口监测体系,这为监测分析疫情对生育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以2015年的情况为基础,研究者发现
2016~2017年各月的出生数量都大于2015 年,呈整体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带来的二孩生育数量增加。
2015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根据出生人口监测,2016年的出生人口迅猛增长更多体现在后半年,2017 年平均体现在各月,但增长幅度已低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2016年)。
但从2018年开始,各月的出生人口就已经开始少于2015年同期。
相较而言,2018~2019年的月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相对温和,约10%~15%左右。而2020年的月出生人口降幅迅速加大,1~9 月降幅已达20%~30%,11月和12月由于受疫情影响,出生人口数量比2015年同期减少45%以上。
研究者认为,“说明年初的疫情暴发严重抑制人们的生育计划,导致了年末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介绍,新冠疫情除影响人类死亡水平、降低人类预期寿命外,还进一步压低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
张翠玲介绍,疫情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进而压低生育。婚姻登记对数常被作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风向标,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2020年婚姻对数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2020年初婚登记人数创近年来新低。初婚人数减少直接导致短期内潜在一孩生育人群规模更加收缩。
新冠疫情爆发前,育龄妇女规模持续缩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迷、养育成本高昂等多重结构性因素已长期制约中国出生人口增长和生育水平提升。张翠玲介绍,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导致新冠疫情这一突发性外部事件的爆发,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上一篇:爸爸给女儿换尿不湿让叔叔出去
下一篇:中岛美嘉恢复听力后再唱名曲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