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润物无声的那滴水”(讲述·一辈子一件
湖北省博物馆内的曾侯乙编钟。 |
胡昇在湖北省博物馆给游客讲解。 |
上世纪80年代,胡昇在工厂给工人们讲授知识。 |
人物小传
胡昇,1947年出生,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退休职工,现为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他1978年开始在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2007年正式受聘为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40年多来,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场馆,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获“中国好人”“中国博物馆志愿者之星”“荆楚楷模”“文化部优秀文化志愿者”“武汉市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6月14日,在暂时关闭143天之后,湖北省博物馆恢复开放。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这些深藏馆中的国宝和文物重现世人面前。
当天上午,在一楼的曾侯乙展厅内,一位老者久久驻足在曾侯乙编钟展柜前,对着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这里面有一口与众不同的镈钟,是公元前506年,楚昭王被曾侯救下,之后,为了表达救国救父之恩,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专门送给曾国后代国君曾侯乙的一口镈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讲话的这位老者,便是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胡昇。尽管,目前博物馆暂不提供人工讲解,但胡昇仍悄悄地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预约进馆,来看看这些阔别许久的“老伙计”……
“要让游客喜欢看文物,讲解就要引人入胜”
今年73岁的胡昇,家住武汉市青山区,是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退休职工。在湖北省博物馆从事义务讲解,至今已有42个年头。
但胡昇最大的魅力,源自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动的解说和对文物的独特思考。
“指着展柜里的文物,告诉观众叫什么,什么年代出土,用什么材料做的,用途是什么……仅靠这样讲解,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胡昇认为,“要让游客喜欢看文物,讲解就要引人入胜”。
从此以后,胡昇在讲解上不断钻研。他认真研究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广泛翻阅权威书籍和史料,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再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讲解词要准确,连一个措辞都不能含糊,即具备‘说明文’的特性;用文学的语言进行描绘,即‘散文’,展现镜头感、画面感;用哲学的思辩性,将讲解内容上升到精神层面,谈人生哲理。结合当下,阐发对文物的理解和思考。”胡昇说。
站在曾侯乙编钟旁边,胡昇会告诉你,编钟代表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集中体现。介绍云梦睡虎地秦简时,他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竹简上记载的秦律“《田律》就是一部生态环境保护法,春天不许捕鸟捕兽、乱砍滥伐,不得堵塞河道……”
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而知识渊博,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文物历史故事的胡昇,则被游客热情地称作“第五大镇馆之宝”。
“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冶金工人为何与文物讲解结缘?这要从一件镇馆之宝的发现说起。
1978年,考古人员在湖北随县偶然发现了曾侯乙编钟。不久,这套来自2400多年前的宏大编钟运抵湖北省博物馆。
得知这一消息后,酷爱历史和荆楚文化的胡昇,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来到博物馆参观。“从看到编钟的第一眼起,我就深受震撼。”胡昇说,“那时,我主要从事金属铸造、锻造等工作。看到编钟精美的外观形制和花纹,听到它优美的演奏声音,不禁感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已经拥有如此高超的铸造技术。”参观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他找来各种资料,探寻编钟背后的奥秘。后来遇到朋友或客户来访,胡昇总会带着他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为他们讲解灿烂的荆楚文化。
“当时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公司对员工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在公司的安排下,我开始给工人们上语文课。”胡昇说,他一边讲课,一边“补课”。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又报名参加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白天讲课,晚上上学。
三年时间里,胡昇系统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积累了大量历史知识和典故;给工人们上课,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胡昇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为他的志愿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湖北省博物馆开始正式组建志愿者团队。博物馆社教部负责人早就听说,有一位神秘的老先生经常在馆里为大家义务讲解,口才好,故事动听。后来,负责人见到胡昇,他甫一张口,便妙趣横生,发人深省,负责人当即决定直接上岗!
如今虽然已年过古稀,胡昇仍坚持每周到博物馆义务讲解两到三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听他讲解。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胡昇常常中午来不及吃饭,从早上一直讲到下午,一口气讲6个小时,他每年要讲近千个小时。“在讲解的那一刻,我便会沉浸其中,甚至忘记自己的年龄。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胡昇说。
“学好、讲好,在传播文明的事业中尽心尽力”
胡昇8岁随父辈来到武汉,参与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武钢。他见证了这片被誉为“青山绿水红钢城”的土地周边环境的变迁。,他时常被当地邀请来介绍青山区的发展历史。
“发电厂产生的大量粉煤灰,直接排向了戴家湖。湖被煤灰填平,逐渐堆积成山,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又看见‘戴家山’变回了戴家湖……”胡昇居住的社区附近,有一座由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戴家湖公园,经历了人与自然从“相互伤害”到和谐共处的沧桑巨变。每当在这里解说,胡昇都会以其特有的语调和嗓音,声情并茂地讲述湖与山的变迁,从而阐释人与生态的关系。
如今,本应安享晚年的胡昇,却越来越忙碌。他在黄鹤楼公园、戴家湖公园等景点担任文化志愿者,多次进社区、校园、军营……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知识。前不久,他还多次在直播平台为湖北“带货”……
为何能一直保持这种热情?胡昇说10多年前,有一次他为游客讲解荆楚文化和青铜器,人群中有两位“背包客”听得十分认真,其中一位还在给另一位翻译。讲完后,对方主动递上名片,胡昇一看,原来是北京大学的韩国访问学者、汉学专家。这两位韩国朋友表示,胡昇讲的内容很吸引人,听后意犹未尽。
“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自己深感自豪。”胡昇说,这件事让他坚定了当好文化志愿者的信念,“许许多多游客的肯定和感谢,更激励着我学好、讲好,在传播文明的事业中尽心尽力。人类的文明需要浇灌,文化讲解志愿者就是滋润文明的一滴水。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愿做润物无声的那滴水。”胡昇说。
■记者手记
热爱是坚持的源泉
只要他一开口,就立马会有一群人围过来……在湖北省博物馆,胡昇是位“自带光环的男子”。面对素不相识的游客,他总能以特有的磁性嗓音和娓娓道来的话语,带人们走入文物的世界、触摸历史的脉搏;冷冰冰的宝剑,埋藏千年的青铜器,在他的口中,不只是一件件器物,而变成了一段段生动的过往……
语言来自积累,热爱是坚持的源泉。胡昇曾当过工人,非常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他痴迷其中、不断钻研一段段深沉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苦读;一本本大部头的典籍,早已被他烂熟于心。
如今,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名单还在不断更新,但胡昇的名字一直在列。文化的传承,源自无数像胡昇一样的讲解员们心中朴素的信念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恰如滴水持续滋润一方土地、滋养人们心灵。
制图沈亦伶 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8日 06 版)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