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璀璨星空不断前行(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叶培建在查看仪器设备。 |
叶培建(中)与学生交谈。 |
人物小传
叶培建1945年生于江苏泰兴,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他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师、总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在卫星研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航天人要做一点事情,去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疫情防控期间,航天人并没有停工停产”“面对只争朝夕的使命,航天人奋发而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进度”……这段振奋人心的讲话,出现在前不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的一次“云上”微党课中,讲者名叫叶培建。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甚至包括取代“红马甲”的深圳股票交易卫星VSAT网……作为多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探测器的总师、首席科学家,叶培建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50多年,亲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亲身参与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发展。
“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叶培建从小立志航空报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口气填了好几个航空专业。“第一志愿报北航,第二志愿报南航,可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叶培建回忆。
毕业后,叶培建同无线电系的16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原航天部的卫星总装厂,从杭州来到北京,叶培建当时不太满意。“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如果说前两次都是阴差阳错的安排,那么几年后,他迎来了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1980年,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其间,叶培建和同学相处很融洽,他经常用每天15分钟的“咖啡时间”,向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叶”。那段日子里,他鲜少娱乐,几乎把所有的闲余时间都拿来看书和工作。
瑞士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叶培建刚出国时,就有人议论“小叶不会回来了”,后来他的爱人也到了瑞士,议论越来越多;国外的老师同学们也纷纷劝说他留下来做研究。那时,叶培建对爱人说“咱们现在不需要解释,等将来学成归国,站在单位同事面前时,别人的疑虑就会烟消云散。”
5年后的1985年8月,叶培建刚一完成学业,就立刻踏上了回国之路。
“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多年来,叶培建一直从事控制系统、机器人视觉及计算机应用工作,他主持了航天科技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工程和设计“上水平”的工作,推动普及了计算机在卫星、飞船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而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卫星研制领域的工作。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1996年,他又担任了我国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中国资源二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
卫星研制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总师,叶培建常说“只要卫星没有加注、没有点火,就要将问题复查进行到底”……在这种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下,资源二号成功发射并按时在轨移交,被誉为“精品卫星”。
2007年,在团队一起努力下,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任务成功后,作为其备份星的嫦娥二号该怎么办?团队内一度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成功,就没必要再发射备份星;但叶培建果断站到了“反方”“既然研制了这颗卫星,为什么不利用它走得更远?”后来的事实证明,嫦娥二号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
2013年,当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落月任务后,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也曾出现过争论。有人认为,嫦娥四号落到月球正面比较稳妥,背面的风险太大,还涉及中继通信的问题,这时叶培建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有人觉得他“犟”,也有人认为正是这股子“犟”劲头,才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叶培建说,“不害怕困难,要让困难怕你。认准的事情,就一定坚持下去。”
“年轻人还是要作息规律,用较高的效率把工作做完、做好”
叶培建75岁了,但语速很快、思维敏捷,只要谈起跟航天相关的话题,参数、术语甚至一些小行星的序号,他都能脱口而出……
如今,他仍肩负着嫦娥系列各型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的重任;不少活跃于一线的科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人家跟我说,中国航天发展速度这么快,老爷子您肯定休息不了。”每每讲到这里,叶培建的脸上总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自豪劲儿。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个摆满书籍的大书柜十分抢眼除了航天类书籍,还有许多其他学科的专业书。叶培建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并且书读得很杂。“这两年眼睛不好了,有些书便改成了‘听’。”叶培建说,自己的生活很规律,即便遇到天气不好,也会在办公楼里走上1万步。“年轻人还是要作息规律,用较高的效率把工作做完、做好。”
2018年5月,叶培建被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除了讲课,他有时还会去宿舍跟学生们聊聊天。他说,除了传授知识,自己更希望学生们把航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航天人跟大家一样,生活在社会当中,也有收入、职称问题,家庭、生活问题,有一点不同,就是当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航天人总能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为了表彰叶培建在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1月12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自此,“叶培建星”与以钱学森、杨振宁等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一样,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铭刻在广袤星空中……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7日 06 版)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