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制伞 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图①彭国亮糊伞面。 |
逐梦人
彭国亮,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东侧村村民,2012年回到家乡,办起竹制工艺伞生产作坊,发扬传统的竹木加工手艺,进入工艺伞市场,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咔嚓!”一声脆响,刚刮过青、正透着香的一截楠竹,应声被剖为两半。彭国亮拾掇起其中半边,顺着纹理,只稍稍地瞄了一眼,就又挥动柴刀连劈了五六下。手中的竹筒随即成了一根根小竹条。老彭拿手指一比划,不多不少,一条正好1.2厘米宽(图②)。
今年51岁的彭国亮,是蓝山地地道道的篾匠。蓝山地处南岭山脉腹地的九嶷山东麓,因“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得名,当地盛产楠竹(图③)。“我老家住在大山上,往上数三代,都靠做竹制品为生。”彭国亮说,耳濡目染下,自己打小就学会了编竹子,后来南下广东、东向浙江,辗转多地打工,都是靠这门手艺。
因为没找到方向,尽管算得上勤劳,老彭也没能攒下什么积蓄。但他一直努力寻找致富的机会。因为竹编手艺好,老彭20多年前曾在珠海一家油纸伞生产企业做过技术管理。2011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敏锐地发现这个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便鼓起勇气回乡创办加工厂。
“刚起步太难了。”彭国亮回忆,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又加上银行贷款,才找齐10多万元启动资金。租好厂房,招来工人,老彭把技术倾囊相授。长短伞骨的连接处,竹片要片到0.7毫米(图④)——“厚了伞面收不住,薄了伞骨容易折。”伞面和伞骨之间上油,更有讲究,多一滴会渗透,少一丝不牢固。再干老本行,老彭重拾匠心,如鱼得水。
传统的生产工艺不能丢,但产品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还得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基础性、机械性的工序,需要用机器代替。可生产竹制工艺伞是个冷门产业,没有现成的机器。老彭就自己设计、自己摸索,硬生生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
产品工艺过关,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有日本的客户通过贸易商找到他,指定要他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人手有些不够。老彭又主动吸纳村里的6个贫困村民来做工。
“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100多万。”彭国亮说,今年虽然因为疫情,国际市场受了点影响,但对开拓国内市场依然有信心。他酝酿着,再建一座厂房,将生产能力提升上去,吸收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奔小康嘛,还是要带着大家一起来!”
本栏图片为杨雄春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7日 07 版)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