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近來新聞熱點不斷國內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地平線機器人20日宣布獲得近億美元融資﹔AlphaGo Zero自學圍棋3天,便擊敗其曾經戰勝人類頂尖棋手的“前輩”﹔在2018屆校招清單上,人工智能崗位薪水最高……在人工智能這個“風口”上,我省如何更好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記者走訪多家園區、企業,記錄我省人工智能產業的起步狀態。
資料圖瑞士人工智能全球峰會 美女仿真機器人亮相
多種應用展現技術魅力
“人工智能作為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之一,起初主要用於智能機器人,后應用於其他領域,如進行醫療影像識別、金融數據分析等。可以說,我們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教授說,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模擬人腦學習、推理、歸納總結、決策過程的計算機算法。低層次的人工智能,有圖像、語言、人臉等識別能力﹔更高層次的,可以理解環境進而做出決策,並採取相應行動﹔最高層次的,則具備認知能力和復雜情感。
在地平線機器人南京研發中心,軟件研發總監李育國隔著幾米遠,對著空調面板打手勢,空調隨即執行開關、調溫等指令。看得見的是面板、攝像頭,看不見的則是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智能處理單元。他說,一家空調廠商即將上市的產品中,已裝上這套系統,今后人工智能將使更多的家電能聽會看。
下月開業的商業綜合體蘇州中心,預計日均客流量達10萬人次。百度蘇州創新中心總經理毛勇說“基於大數據,我們能知道什麼時段、多少人、什麼途徑來到中心,數據累積到一定量后,我們還能配合商場和公安、交通部門,提前做好疏導,避免蘇州中心成為新堵點。”
手機掃一掃,機械手立刻開動,幾分鐘后“柔性智能生產平台”便造出一輛嶄新的玩具車。蘇州瀚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銷售部總監胡書勝介紹,10月20日,在德國國際安裝及使用技術專業展覽會上,500多位觀眾現場下單定制這款玩具小車。客戶需求精確快速到達制造端,制造系統高效滿足個性需求,就是這個人工智能平台的魅力。
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省人工智能產業,在語音識別、智能家居機器人、機器學習等領域有較好的發展,出現一批在國內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
兩大園區力促產業集聚
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產業已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去年起,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人工智能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逐步引進55家人工智能企業或企業的區域總部、研發中心,擁有30余名人工智能領軍人才。今年9月發布“20條扶持辦法”,意在引進和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優勢項目。園區還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為入園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輔助設計軟件共享、芯片仿真驗証等服務。南京開發區南京新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王正明說,園區已落戶的重點領域人工智能企業,去年營收超過52億元,園區有信心在2020年人工智能企業營收達到500億元級別。
人工智能,也是當前蘇州工業園區重點布局的領域。2500平方米的人工智能展示中心,對外展示園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應用領域、代表性成果以及發展方向。50多件代表性展品涉及家居、交通、安防、教育、醫療等多個應用領域和場景,它們來自微軟蘇州研究院等20多家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園區擁有廣義人工智能企業1000余家,去年產值350億元,主要集中在大數據、語音識別、機器視覺等領域,集聚了思必馳、華興致遠等一批細分領域的知名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同樣發布“3年行動計劃”和“若干發展意見”。3年內,園區將安排15億元以上資金支持產業發展,並計劃設立和引入產業基金200億至300億元。到2020年,建成5個以上人工智能相關特色產業園、孵化基地和創新平台,培育兩三家十億級、一兩家百億級人工智能龍頭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科信局副局長許文清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將在智能制造等應用領域形成規模,園區內大量的優秀制造業企業,將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園區人工智能產業迅速規模化的重要基礎。
打破人才瓶頸,樂觀謹慎發展
記者從省經信委獲悉,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我省正積極研究,爭取盡快拿出省級層面的產業“行動計劃”。8月底,省人工智能學會成立﹔9月以來,南京、常州、鎮江等地先后召開人工智能峰會或主題論壇,表明各地都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的浪潮。
不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面臨巨大人才缺口。職場社交平台——領英近期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平台上的人工智能人才僅190萬,國內相關人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人工智能人才爭奪激烈,地平線機器人南京研發中心已有近百名員工,其中95%以上是碩士畢業。
省人工智能學會秘書長房偉分析,人工智能是匯集信息、神經科學、自動化等技術的融合學科,在產業快速發展階段,光靠高端人才帶動、高校長時間的學科培養,難以適應巨大的人才需求。高校和企業之間產學研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也要鼓勵培訓機構和企業緊密開展培訓,促進人工智能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
房偉建議,推動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如交通大數據,以促進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市場上存在一些偽智能產品,以有限的自動化水平,貼人工智能的“標簽”,做市場推廣,吸引政府扶持,政府部門對此要加大監管。
省經濟與信息化研究院產業研究一室主任郭永海提醒,人工智能是一個知識、資金密集型產業,應持“樂觀謹慎”的態度,不宜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