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人工智能 2024-12-21 17:20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在经济承压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企业正步入一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旅。智能制造装备不仅替代人力,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积累的大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引领企业走向科学经营的快车道。

走进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工业机器人的角色尤为突出。它们不仅是生产线上的新面孔,更是智慧工厂运转的核心要素。它们挥动的机械臂,像仪仗兵一样整齐划一,将工业生产带入一个新的纪元。智能装备的更新换代与传统工厂环境的结合,使得车间从传统的钢铁丛林逐渐演变为充满科技气息的智能空间。敞亮的厂房、高效的生产线,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故事。

走进长沙格力暖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工厂,你会发现一个典型的未来智能工厂的模样。在这里,工业机器人穿梭于生产线之间,而工业大数据则在云端疾驰。这种智能化转型不仅改变了工厂的外观,更改变了企业的决策方式。依托于大数据的决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经验决策,使得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我们看到制造业企业正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纷纷踏上智能化转型之路。他们引进智能装备,优化生产流程,以期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问题,部分企业决策者选择了购进数控装置和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制造。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希望。智能制造不仅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企业提供了向优质服务、智能产能和广阔市场空间发展的可能性。

除了在生产线上发挥作用的工业机器人,工业云也在改造企业的决策方式。在智能化转型中,实体机器装备与虚拟的云紧密相连。机器在线下高效运转的数据在云上飞速传输和分析。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更使得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和精准。工业云的运用正在逐步改变企业的决策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智能制造正在助力企业脱困,引领制造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下行和经营承压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智能制造转型,正逐步走出困境,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探索智能制造时代:“工业云”的无限魅力与智造人才短缺的挑战

随着物流网、云计算在生产场景和产品使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正在推动制造业运作逻辑的根本变革。邓子畏强调,这正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决策、市场预判决策转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决策的时代。在这一变革中,“工业云”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以格力电器为例,国内众多制造业工厂正经历极致的转型:工业机器人在车间自如运转,工业大数据在云端疾速传输。生产指令数据瞬间输送到智能装备,实现同一批次、不同参数的“柔性化生产”。与此智能装备向云端反馈运行状态数据,工程师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装备的健康状态,调整生产计划,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利用。

三一重工自2008年开始,便依托“工业云”将产品体验提升至极致。通过装载在重工装备中的物联网接口,该公司能实时监测全球范围内23万多台工程装备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工程装备的即时运作状态,方便工程师验证研发设计,推动产品精益求精,还能显示产品的健康情况,为海外使用者提供预警。

数据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贺东东表示,“工业云”帮助三一重工走向海外市场,增强海外客户的信心,并提供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决策依据。在智能化转型之后,数据和智能装备一样,成为工厂不可或缺的资源。

尽管“工业云”为制造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对于许多工程机械企业来说,单独构建一套云系统的成本高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沙市联合中电集团成立了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并建设了长沙工业云平台。这一平台整合了重点制造企业的“云”资源,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计划对长沙2600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获得个性化服务,如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机器状态、质量结构等产业的生态管理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的精准对接。

智能制造的推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智造人才的短缺。工厂管理者需要解决如何配置人手和装备的问题。智能装备的增加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来进行设计、编程、运营和维护。尽管现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操作已经变得便捷和人性化,但其运营和维护仍然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工厂因为缺乏高级技工而面临生产线闲置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和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策略。企业也从实际操作出发,采取内培外引的策略,大规模招聘技术人员并对普通工人进行培训转岗。这两种机制都不容易实施,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涉及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要素的系统工程。“工业云”可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载体,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同样重要。只有拥有足够的智能制造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工业云”的潜力,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人与机器的和谐共生:智能制造的未来展望

在制造业从2.0向3.0甚至更高版本过渡的大背景下,华曙高科常务副总经理陈勃生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智能制造的布局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跃进。智能制造不应仅仅追求装备的先进性,而应注重智能装备与技术人员的匹配性。

关于智能制造的未来,是否真的会变成“无人工厂”、“黑灯工厂”这一问题,业界专家廖前忠给出了深入的解读。他明确表示,智能制造的终点并非完全无人的工厂,因为部分生产环节仍需要人类的参与。在某些工序复杂、动作繁多的生产环节中,应用工业机器人甚至可能带来更高的成本负担。

工业机器人虽然在许多生产场景中表现出色,但人工操作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依然具有比较优势。工厂管理者还需要技术工人发挥他们的灵活性。工业机器人的柔性虽然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但在适应新一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适时调整生产线方面,人类的便捷性是无法替代的。威胜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设计生产线时考虑“复用率”至关重要,这也体现了工业4.0倡导的柔性化理念。

工程师的技能有其上限,提升柔性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明智的做法是保留操作工人,而不是盲目地用机器替代工人。实际上,许多工厂在决定机器换人的环节时,会基于成本控制的逻辑进行考量。走访的工厂中,机器换人主要应用在搬运、码垛等简单物理运动及危险、高精度加工场景,而在装配、监测等传统工种上,依然有年轻工人在一线作业。

智能制造并不是一场人与机器的零和博弈。机器不会完全替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共同构建更高效的制造体系。智能装备与人类工人的和谐共生,才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企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投入产出比,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案,实现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