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星Gear VR何以成为移动VR霸主?
自从去年2015年9月的消费者版本发布以来,99美元的Gear 成功地重新定义了“手机盒子”。在几乎只能用来看360°全景视频的Google Cardboard和一套完整设备动辄上万人民币的HTC Vive之间,消费者多了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同样也是更具性价比的体验。
业内很多媒体将Gear 的推出形容为“设备走进大众消费者时代的开始”,就算我们姑且认为2016年是元年,一款产品开启大众消费者时代这种说法也有点夸张。不过在一个维度上,我们也能够理解这种说法设备的相对完整性、内容的相对丰富性和价格的可接受度,都让Gear 至少称得上是一款开拓了新市场划分的产品。
黑匣【微信公众号heixvr】本期”V物志“将全面地剖析三星Gear 的前世今生,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Gear 是什么?从哪里来?带我们往何处去?
推出两年的Gear ,究竟卖了多少台?
关于Gear 的销量,三星一直都语焉不详。在去年九月推出之后,据外媒Techtimes报道,短短几天便在亚马逊、Best Buy等主要在线电商平台售罄。一度,99美元的Gear 被“黄牛”到了近300美元。
今年五月,Oculus的移动总监Max Cohen称Gear 已经拥有了超过100万的用户,暗示这款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喜欢尝鲜的发烧友之间。
据Upload,三星方面宣布截止今年五月,Gear 单在欧洲区一共售出了30万台。而关于亚太地区以及北美地区的销售数据依然未知。
有公司预测,到2017年年中,Gear 将达到300万台销量
仅就欧洲地区而言,30万台的销量并不差,毕竟Gear 只是三星进入行业的第一块敲门砖。即使是圈人尽皆知的设备HTC Vive,今年七月前也只销售了10万台而已。,这两者之间售价悬殊,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比较。
Gear 的前世今生
其实早在10年前,三星就已经启动了Gear 的项目。彼时,Gear 只不过是一个专利图三星构想了一个手机外露的头显。这也是最先构想把智能手机与头显结合起来的方案之一。不过,在智能手机的处理速度能够达到设备的要求前,这个项目也只停留在专利的阶段。
2013年,随着Galaxy S4的上市,三星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以将头显的构想付诸行动。这个团队共设计制作了超过30款原型机,还是以失败告终。不过在尝试过程中,三星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有关头显设计制作的解决方案,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矗
三星曾经尝试过的各种原型机
2014年,三星与Oculus公司达成协议,共同研发制作头显。终于在2014年9月3日的柏林IFA大会上,三星公布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头显,当时的旗舰机Galaxy Note4与之适配。
第一代Innovator Edition版本 - SM-R320
第一代三星Gear ,版本为Innovator Editon(创新者),发布于2014年12月。只支持Galaxy Note4,这一版本主要针对内容的开发商与发烧友。三星希望向各大内容开发商提供这一版本的头显,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设备,从而为其创造优质的内容。
第二代Innovator Edition版本 - SM-R321
2015年3月,三星发布了第二代的Innovator editon Gear ,从外观上与第一代并无二致。不过显示器尺寸与前代相比略微减小,视觉效果提高,视域变校,增加了一个Micro USB,内置了扇形装置以减小雾化的几率。第二代的Innovator Edition 只支持Galaxy S6与Galaxy S6 Edge。
消费者版本 - SM-R322
2015年9月20日,三星正式发布了第一代消费者版本的Gear ,从9月10号开始在亚马逊、Bestbuy 和三星官网上开始预购,预购一开放便被抢购一空,大有当年iPhone的风采。
三星秉承着“一次改一点”的风格,消费者版本与此前的开发者版相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重量轻了19%,设计上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并改良了触摸板,可支持的旗舰手机增加到S6、S6 edge、S6 edge+、Note 5、S7和S7 edge。
为了推广当时的旗舰机,三星一度随着Galaxy S7和S7 Edge的预订单向消费者送出Gear ,所以Gear 便迅速地占领了消费者市场,用户数可观。
,三星还未S7 Edge 推出了一个特别的黑色版本Gear 。
第二代消费者版本- SM-R323
然后就是今年8月随着三星Note7(对,就是那台三星说国行不会爆炸哟,结果Note7国行怀着不甘落后的心自己努力炸了的手机)的第二代Gear 。
新一代的Gear 比旧版本可视角度更广,有101°(旧版本为96°)重量上,新一代的Gear 也更轻,约重312克。 ,新的Gear 有USB C、micro-USB两种接口选择,不仅适配Note7 所采用的C型USB接口,也支持micro USB接口。
与Google Cardboard比,Gear 究竟有什么黑技术?
硬件上,Gear 是头戴式器件的显示器与处理器,本身包含高视野的透镜和定制的惯性测量单元(IMU),用于用于以micro-USB链接智能手机做旋转跟踪。相比Google Cardboard 依赖的手机内部惯性测量单元,明显Gear 具有更好的校准能力、更低延迟。
三星Gear 还包括在同一侧的一个触摸板和回退按钮,以及一个接近传感器探测何时带上头戴式器件。触摸板和按键允许用户与虚拟环境交互的具有最低的标准输入能力,而Google Cardboard设备仅仅配备了一个按钮。
,与Oculus合作的三星,还获得了一项“黑”科技 ——降低Motion to Photons 延迟。Motion-to-photons Lantency 是Oculus 内部的一个技术词汇,意思是从玩家运动头部到屏幕上看到一个新图像的一个周期里,所产生的延迟时长总和。这个传递的周期可以拆分为6个主要地环节
1.信号输入
2.USB数据线将信号写入处理引擎(智能手机)
3.处理引擎处理并翻译信号
4.处理引擎将翻译好的信号写入Gear 显示屏
5.Gear 将像素转化为新的图像
6.新图像输出
所谓的Motion-to-photons Lantency,就是尽可能地削减整个流程的延长时间。三星在Oculus的帮助下,整个处理的流程延时做到了小于20毫秒。
而Oculus之所以能够做到延迟的减小,核心技术在于缩短像素的转化时间。图像在显示器上的呈现,都需要先以像素为单位写入屏幕。或者我们打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比喻,每一个像素格就像一颗马赛克瓷砖,只有都拼贴好了,我们才能看到一整个图像。现在比拼的就是这个拼贴的速度。
如上图所示,写满一个3 x 3的屏幕需要3毫秒。LCD屏幕的像素转化速度相对较慢,而目前市面上我们所使用的智能手机包括Oculus Rift都是LCD屏幕的,这也降低了处理速度。OLED屏幕的像素写入速度几乎是即时的。三星是OLED技术的行业“大拿”,旗下很多旗舰手机例如Note7便采用了OLED屏幕。
软件应用Oculus Store是灵魂
Oculus Store对于Gear 来说,就如同APP Store对于iPhone,意思是,用户所有有关软件应用的下载、购买都要在Oculus Store中完成。戴上Gear 头显,就如同置身于一个Oculus的360°广告天地之中一样。
这或许也阻挡了Gear 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因为你懂的原因,Oculus Store在中国是使用不了的,除非翻墙下载。支付也必须通过支持外币的信用卡和绑定Paypal进行。
虽然Oculus Store能够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与资源,建立在这种性对封闭应用生态环境中的Gear ,与市面上其他的头显一样,也都会因为其封闭性而只能面向市场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户。
更不用提,Gear 只支持三星的手机,其他品牌手机一概免谈。就算三星财大气粗不差钱,被不断限制的市场范围,对于其发展来说有弊无益。
Gear 的未来
Gear 的亲民的售价与其和手机搭配使用的易用性,让这款头显成为了除Google Cardboard之外,最先接近大众市场的设备。这无疑是三星策略的成功,也是三星的优势之一。毕竟,不论是什么行业,获得了用户就成功了一半。
事实上,三星对于并不只是尝尝鲜而已。以Gear 为例,从2005年的专利设计到如今第二版消费者头显的发布,这中间的十年跨度中是其不断地尝试与布局。
三星Gear 360°摄像机的发布,也可以看做是搭建其品牌生态圈的一个努力。
而从三星官方所透露的消息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野心更大。其移动部的副总监Injong Rhee曾经给媒体描绘过三星式的蓝图“当你进入世界中的时候,就像进入了《星球大战》的生物甲板上一样,你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物品、人物随心所欲的互动。你将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者,而感觉虚拟世界就是你一直以来居住和存在的地方。这正是三星想要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用可以做到的事。 ”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