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数同龄人不同,李德毅院士即便再忙碌也不见疲态,谈起人工智能事业更是目光炯炯有神。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后,李德毅拨冗与笔者交谈,聊了聊吴文俊奖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联系,并就多个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在四个领域中发挥影响最大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是科协辖下发展较好的一级学会之一,“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正是学会为奖励在智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所设立。
尽管吴文俊院士本人的名声极大,但由于资金的限制,起先并未能设立奖金,仅是发放获奖证书。找到苏州工业园区后,大奖获得了资金赞助,2018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了2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突出四大创新导向。目前,学会依然是非营利性学术社会组织,但已有余力组织一些比赛以及学术交流活动。
谈及吴文俊最高奖的评定标准,李德毅称,有两条原则第一对全世界是一流的工作,第二对中国的人工智能有贡献,符合这两条,就可以得最高奖。
李德毅称,“人工智能产业本身不会太大,但它有赋能的作用,附加值很大,比如AI+能源、AI+材料、AI+金融、AI+制造……,我们正在做两项工作,一是让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雁作用,二是让AI充当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深度参与各部门、行业的建设。”
具体而言,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将在四个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影响。
第一是教育。李德毅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智能植根于教育”,他认为,人类智能与其它高等生物智能的最大区别在于发明了教育,并与时俱进地改革教育。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冲击最大的行业也是教育。直接冲击是,当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要新的手段,社会需要大量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根本冲击是,人工智能倒逼人类认识自身的智能,认识人脑认知规律,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的反作用,这就必然要重新认识教育和改革教育。
李德毅指出,除了高等教育,还有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甚至包括孩子的胎教,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曾经,我国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认识不够,但2019年,首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教育部指导下在北京召开,显示了AI+教育影响力的提升。
第二是制造业。李德毅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而在无人工厂流水线上出现后,将取代物理的工人,也将改变原来重工业造就的工业社会结构。
“如果你到首钢看一看,如果你到二级车辆上看一看那里的铁路铁轨的再生性,重工业时代已经过去;如果你到波士顿看一看,你到底特律看一看,他们把“锈带”已经用起来了。所以AI对制造业的影响很大。你看看特斯拉的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就会知道机器人对制造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第三个是医疗。因为专家数量始终有限,大量病人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尤其在农村,时有病人家属抬着病人到处求医,倾家荡产却无法得救。如果通过互联网、通过远程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够获得病人病理图像,AI就能在云上诊断,这将大大改善医疗条件。
第四个是金融。因为金融最原始的生态就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契合度极高。现在的金融分析师是高薪工作,但他们很可能会被AI数据挖掘的功能所打败。
实际上,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以上述四个领域为甚。
“智能时代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近年,人工智能声势如日中天,2017年被媒体普遍认为是人工智能元年。是否可以认为,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呢?对此,李德毅有独到的观点。
“信息化里有五个兄弟。其中第一个是集成电路、电子、光电子,第二个是通信和网络,这两个发展比较早,后来,从电子学里分离出了第三个兄弟计算机科学,第四个是自动化,人工智能是第五个,最小的兄弟。”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现在是“五个兄弟”里话语权最小的,搞电子的可以做智能芯片,搞通信的可以做智能网络,搞计算机的可以说智能计算,搞自动化的可以说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的工作可以被前四个“哥哥”划分过去。等到四个“哥哥”老了,它们最辉煌的成就被大家接受以后,老五也长大了,这才叫智能时代。
目前,智能时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有大量的岗位未被机器人替代,其中司机就是亟待被机器替代的工作之一。“这么枯燥无味的工作,为什么一定要人做?而且事故率太不能容忍了。所以驾驶员一定会被取代,只是取代的时间比我们想象得要慢一点。像特斯拉到现在还是辅助驾驶,凤凰城实现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运行,因安全性不如人类,还要每车配备安全员。”李德毅推测,到2027年左右,无人驾驶的汽车才会量产。
但提及“投资者纷纷逃离AI,带来又一个寒冬”这个近期流行的论调,李德毅却保持了相对乐观“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将科学变成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福利,过程不那么顺利是正常的。大众可能没法理解自动驾驶车祸中,白云怎么会被识别成汽车板,他们不知道深度学习是怎么做的。但人工智能的优势是,一旦它学会,就不会遗忘。几年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中国围棋队总教练俞斌过招,在9×9的棋盘上取得了胜利。此后,AlphaGo在19×19棋盘上击败李世石,一下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是因为AI的基础总是在哪里,总是在进化总是在积累,不会遗忘。而人类一旦死了,他的能力就断了。人类从不能直立行走开始进化,到能使用工具,到发明文字,再到现在,用了几万年。现在人们突然发现,可以用技术的手段走过人类这几万年的路。”
自动驾驶正是上述观点的实践场之一。一旦自动驾驶的水平超越驾驶员,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就都不再需要人力开了。医疗也是同理,例如拍片结果显示的是不是癌症,就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判断,运用后,至少乡村等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地区可以提升医疗水平。
李德毅称“人们对近期的人工智能成就太着急,对长期的人工智能影响预估远远不足。不要大大咧咧地说,‘反正我们人是最厉害的’,其实不一定。”
用平常心来看科学技术带来的职业变化
在人工智能发挥影响力的一些行业中,不少从业者已感受到了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岗位被替代导致失业。对此,李德毅认为,技术大发展带来职业变化,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事。
“就像我在英国留学时,电子邮件刚刚出现,于是邮局提出‘电子邮件那么方便,我们邮电部怎么办?不是要失业了吗?’但后来,电子邮件还是势不可挡地普及了。”
“驾驶也是,一开始有马车时,大家都觉得坐马车的厉害,一定是富人。现在还能偶尔看到马车夫,但这个职业几乎已经消失了,取代它的是司机。现在司机是比较好的一个职业,但我们做无人驾驶,司机也将被取代了。他们是有抵触情绪的,我记得我们在西安搞无人驾驶比赛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抗议,不让我们走。但这和马车夫被取代是一样的。”
在医疗行业,也有大量枯燥、重复性的工作,如医院专门看心电图检测的工作,这类岗位被机器人替代是必然的事情。在金融行业,人们去银行小额存款时不再由柜员服务,而是自己操作,甚至在家完成操作,但这对用户、对从业者实际上是很好的改变。
李德毅还举了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我这几天听到一个人说,‘我都30岁了,我除了高速公路收费外的工作都不会做,我怎么办?’但30多岁其实还年轻,他可以找别的职业,我觉得他们会找到更好的职业。比如软件版本要升级了,谁来升级?这是产业升级后才创造出来的工作。”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并没有把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坏,而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在一部分职业消失后,新的岗位也在不断产生,应以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