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日记|基础教育阶段应合理使用人工智能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受访者供图
去年,受疫情影响,中小学教辅软件得到广泛使用,但我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 一道题教辅软件给出三种不同答案,家长困惑了,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
我认为,部分教育APP与在线学习平台缺乏教育专业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下降,为获取利益推送广告甚至挑战制度红线,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缺乏有效的准入、监管、约束及退出机制;以课外补习机构为主导,形成人工智能学习产品与课外补习机构、媒体甚至部分学校、教师的经济利益链条。
据此,我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的专业研究;完善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学校使用线上学习产品的相关规定;媒体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减少大量线上学习产品对教育的干扰,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抄答案
人工智能与教育非良性结合
在我召集的一次例行家长代表座谈会上,一位家长坦言,他非常赞成孩子在假期使用一些互联网工具来帮助学习。但面对使用过程发现的问题,即使他是一名互联网工作人员,也无能为力。“我呼吁能够制定出台一些管控、管理的措施,或者说对于它们的考评,让我们使用起来更方便,更专业。”
人工智能手段如何与教育良性结合,这个话题,实际上,去年我就对此关注。今年两会前夕,我又对此进行了调研。
我校老师张益建说,如果学生只是仅仅把答案抄过来了,自己还是不能完全把它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对老师来说可能还会形成一个误判,就是我觉得学生懂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懂。
老师周咏认为,网课的界面非常花哨,还会有一些评论、弹幕,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时候教学任务是没办法落实的。
调研中,我发现,不少基础教育方面的人工智能产品缺乏标准,并且在设计上存在缺陷。
从方法上来讲,可能人工智能的设计者们在研发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去设置一些不良弹出窗口的阻拦。
包括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尽可能增加人机互动,尽可能从教育的规律性和孩子们认知方式的规律性,和孩子们思维发展的角度,去让产品具有一种个性化的、立体的、交互性的功能的呈现。软件的研发者和资本运作的投资者,在利益考量的,要考量教育伦理,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投诉渠道
营造良性网络环境
我认为,应该有一些部门在这些产品出品的时候,有一个审核把关。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有一些监管平台和机制,甚至是投诉渠道。对于不良出品者和造成后果的、带来负面影响的商家,我觉得也应该加大惩治力度,为孩子们的发展营造一个良性的、更加丰富的,又更加有益的网络环境。
与此,我还建议,在家长和老师层面,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孩子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在人工智能和孩子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选择,或者说拦截,或者是甄别,或者是选拔。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和家长都不能够忽略这个问题的存在,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避免给孩子们带来误导和伤害。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