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青/刘苓教授:AI在消化内镜诊治与质量控制
消化界
我们了解到,“消化内镜影像实时辅助诊断设备”是我国首款消化内镜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国家器械证书的产品。请您结合我国消化内镜检查的现状,谈谈该产品的出现为消化内镜医生带来哪些便利?
刘苓教授
AI是近几年消化领域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伴随消化内镜的快速发展及我国居民对消化内镜接受度的提高,消化内镜检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目前我国消化内镜医生的数量有限,受培养周期的限制,我国消化内镜医生面临巨大的压力。鉴于此,发展人工智能辅助内镜诊断技术对于改善消化内镜医生短缺局面非常重要。
华西医院消化内镜团队在唐承薇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三年的科研努力,联合希氏异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华西消化内镜希氏异构人工智能的研发团队。该团队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消化道内隆起性病变的人工智能诊断,在该设备的研发初期,团队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7年1月~12月的胃镜和肠镜图像,通过内镜医师的图像标注对目标检查模型进行训练、调整,以期达到人工智能设备对隆起型病变的识别能力。随后,团队开展了一项样本量接近500例的前瞻性、多中心、盲法、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对该内镜人工智能设备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检验。
该研究发现,团队所研发的内镜人工智能在诊断过程中是可以较好地辅助消化内镜医生对胃肠镜下的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而将该设备的检出时间与内镜医师检出时间相比较,AI设备非劣效性于内镜医师,研究发现,该内镜人工智能设备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都高达90%以上。,该项研究工作不仅得到四川省成都市科研项目的支持,该内镜人工智能设备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药监部门认可的人工智能实时辅助诊断设备。
内镜人工智能设备的成功研发,可以在临床中高效辅助消化内镜医生的检查工作,促进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但研究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多样性病变的内镜下诊断,以及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内镜检查中我们还需探索更多。
消化界
AI技术除了在消化内镜的诊断、治疗中结合越来越紧密,在消化内镜的质量控制中发展也日趋成熟。请您谈谈AI技术在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的进展。
李延青教授
我们团队的工作主要聚焦借助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质控体系的建设,正如刘教授所讲,我们国家现在内镜检查的数量越来越多,开展内镜检查的医学中心或机构也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够实现内镜检查从高速发展到内镜检查高质量的转变,,盛市、县以及镇在内的医学单位,内镜检查也能够实现同质化。,我们与致力于探索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技术相结合的消化内镜质控体系的建设。
胃镜又是一项操作者依赖性的检查手段,不同操作者之间差异显著。传统质控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反馈慢的局限性,不易于广泛的展开。而AI与胃镜质控的结合,即胃镜智能质控系统,通过胃镜图像测试和基于真实临床环境的可行性评估,针对胃黏膜观察完整度、胃黏膜可视度、胃镜检查时长、胃癌可疑病变实时检测进行准确质控,并实时发现并干预低于质控标准的检查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可降低医院质控所需人力成本,尤其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医院胃镜质控缺乏的问题,促进盛市、县各级医院的胃镜检查质量的标准化与同质化。
除了在胃镜检查的质量控制研究工作中有所收获外,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医院洗消中心智能质控系统的建设也发展的比较成熟;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积极跟进麻醉内镜质量控制体系、磁控胶囊质控应用体系以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智能质控体系的建设。
我们也希望通过借助AI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打造人工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的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的平台,更好地为消化内镜医生提供帮助,使AI真正的成为医生的一个助手,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