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热潮,已然传导至资本市场。
数据显示,9月25日,人工智能指数虽下跌1.38%至5544.93点,较月初的连续走高后有所回落。但近60个交易日其累计涨幅已达10.86%,人工智能指数持续上涨,有关概念股连续飘红,不仅意味着资金对这一概念的看好,也从侧面角度刺激上市公司纷纷开始布局这一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A股涉及人工智能的上市公司超过30家,且主营业务多以语音通讯、人脸识别和电子芯片有关。
人工智能概念股不仅在股价上回应了市场的关注,在业绩上亦如是。目前已经披露三季度业绩预告的13家人工智能概念股中,11家业绩同比上涨,占比达85%。
风口已至
距2017年三季度结束还有不到一周,两市34家人工智能概念股中,有13家披露了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11家同比上涨。
在净利润上,作为安防行业龙头的海康威视(002415.SZ),成为人工智能概念股中最高的企业。数据显示,海康威视今年前三季度料将实现55.8亿元-65.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则将达到15%-35%。对于业绩变化的原因,海康威视将其解释为“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上,净利润增长速度最高的企业归属于软控股份(002073.SZ)。软控股份披露,公司今年1-9月的净利润预计约7500万元-1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3522.66万元。
,若将时间缩短至今年上半年,则34家人工智能概念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27家,占比高达八成。
根据国务院今年7月份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还明确了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尽管大多数人工智能概念股三季报预喜,但从业务细分来看,人工智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创收占比依然较小,未来可挖掘空间巨大。
软控股份为例,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将同比扭亏,但原因在于公司合成橡胶业务外部市场的回暖,以及公司剥离化工板块业务。
同样的,海康威视目前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其原有的前、后端音产品仍占据其主要地位,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贡献者。
中部地区一家券商安防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近两年来仍是处于研发和布局阶段,业绩反哺没那么迅速体现。
“就算是现在有产品投入使用,体量也不会很大,占整个企业的比例不会太高。”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市场人工智能领域代表科大讯飞(002230.SZ),今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超58%,原因则是公司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渠道建设和产业布局,导致费用增幅较大。
热度不减
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实际发展,人工智能概念已然成为那头“风口上的猪”,上市公司频繁布局或介入这一领域,便并不意外。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上市公司之一,东华软件(002065.SZ)虽一直作为软件行业的龙头公司存在,但在人工智能风口下,公司却频繁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收购子公司和内部研发等多个途径,来进一步丰富人工智能的布局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去年至今,东华软件先后收购三家子公司,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今年初,东华软件还设立了规模总额为50亿元的投资基金,同样将用于大数据等领域。
9月上旬,东华软件董事长薛向东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将把公司打造成“AI+行业应用”的企业,这不仅意味着公司将深度介入人工智能领域,还将主要深耕细分行业的应用程序。
9月24日,恒生电子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李军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布局,并且推出四大人工智能产品,涵盖智能数据、智能投顾、智能投资、智能客服四大领域。
记者注意到,恒生电子去年成立了恒生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去年公司的研发费用高达10.51亿元,占公司年收入的48.43%。
国信证券软件与服务行业分析师高耀华表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待由来已久,近年来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发展再度迎来黄金期。
“虽然投资人工智能最好的时间点是十年前,但现在开始布局并不意味着就很晚。”前述中部地区券商分析师说,“无论是人工智能+金融、医疗、安防、汽车还是其它领域,人工智能大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