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自去年十月中德双方宣布启动工业4.0合作以来,“中国制造”持续加码,全力拥抱工业4.0时代。扶持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苏与德国携手打造的“江苏智造”成为焦点,“机器换人”的浪潮更是席卷珠三角,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产业园,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仿佛中国版工业4.0正在以燎原之势蔓延。
在这一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隐忧。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放缓,农民工的供给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富士康转投印度,未来五年计划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设电子产品制造与研发中心。这些事件反映出,“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红利”这一曾经的巨大优势正日渐消退。低端产业有转移之势,而高端制造业尚未成熟。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对于工业4.0这一变革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工人,都需要深入思考和准备。
工业4.0的本质并非生产技术的革命,而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它需要以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少地方对工业4.0的理解尚不到位,仍用工业2.0时代的思维模式来指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在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无序竞争问题,缺乏区域产业协同机制。以机器人产业园为例,过多的产业园建设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恶意竞争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除此之外,工业4.0的基础还远未打牢。例如,两化融合、自动化、信息化等硬件设施尚未充分实现,相关法律、金融体系也尚待完善。这就需要在关注具体产业和企业之外,还需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健全和完善这些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工业4.0时代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发展理念。企业需要避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重走工业2.0时代的老路。企业还需要做好跨界和合作,打通产业之间的隔阂,学会借力生态圈和联盟。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重新革新和完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正在成为新的潮流。
而对于工人来说,工业4.0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升级比引入机器更为关键。相较于德国,中国的产业工人在技术和思维模式方面相对滞后,这既有产业模式落伍的影响,也有全面综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在引进和学习德国工业4.0技术和模式的我们也需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在培训考核、就业指导、社会氛围等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培训标准、课程和证书管理体系。
无论是的决策、企业的创新还是工人的技能提升,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做好准备,以确保中国能够顺利迎接工业4.0的到来。
机器人培训
- 工业4.0时代,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 超级萌的家用机器人
- 擎朗智能机器人Peanut系列产品,解决了配送最后
- 机器人的高端论坛上 各路机器人研发团队拼脑洞
-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 后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
- 机器人和人类斗舞揭秘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的黑
- 乐高机器人有多难玩
- 机器人编程相框图片
- 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关于色选用近红外InGaAs 焦
- 学乐高机器人还是编程好 学乐高机器人还是编程
- 自主型救援机器人来了 真应景!
- 国外自动理发机器人视频
- 增进亲子间互动 优必选科技Jimu机器人震撼发售
- 新一代AI长啥样?李德毅院士:能自主提扩充软硬
- 和SpaceX猎鹰九号抢生意 波音洛克希德ULA瞄准5月
- 成本下降、技术升级工业机器人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