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科博会机器人展开幕在即,30名国内知名专家将汇聚芜湖

机器人培训 2024-12-06 11:46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随着春意盎然,第八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会在美丽的芜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一场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盛宴就在眼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会中的机器人展。这一领域集结了众多行业翘楚,超过三十位业界专家已确认参加此次盛会。他们将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科技里程碑。

这些专家不仅将参与展会,还将同步参与一系列同期社会活动,包括第十四届机械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产需对接会以及第八届芜湖科博会机器人发展高峰论坛——机器人大讲堂等。这是一个科技与智慧的碰撞平台,他们在这里交流最新的技术进展,共同把脉芜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重要机会,专家们将携手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科技的脉搏,见证最前沿的机器人技术展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还是服务机器人的温馨互动,都将让你领略到未来科技的魅力。本次展会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盛宴,更是一场展望未来的盛会。在这里,科技不再遥远,未来就在眼前。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科技与智慧的盛宴,共同见证机器人产业的辉煌未来。主要专家简介如下:

刘成良教授

刘成良教授目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控制研究所的所长,同时是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副院长。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并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为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机电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计算机网络监控及设备智能维护,以及智能农业装备。

在学术领域,刘教授的表现令人瞩目。他深入探索机电控制的各个领域,致力于解决现代工业中的复杂问题。在流体传动与控制方面,他的研究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他还专注于计算机网络监控及设备智能维护,为企业的设备维护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在智能农业装备领域,他的研究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赵杰——科研领域的璀璨明星

赵杰,一位在机器人技术领域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学者。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他在此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丰硕。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院长。

他的成就与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更是深入到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作为国家863计划“十二五”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他领导的团队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他又担任“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推动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赵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极端环境服役机器人和机器人化机电一体装备。近五年间,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达24项,总经费高达1.1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也是他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贡献。

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对机器人技术的新探索;每一次突破,都是对自我能力的再超越。赵杰教授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与使命。

刘进长是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一名资深研究员。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其专业造诣深厚,被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李贻斌

李贻斌博士是工学领域的佼佼者,身为博士生导师,他在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和副院长。他还肩负着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的重要职责——主任。他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赞誉为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并担任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的副理事长。他的学术生涯充满了荣誉和实力,是机器人领域的璀璨明星。

这两位专家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瑞峰教授,博导,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及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在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车辆、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多年来,他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科学进步奖,这些成就彰显了他的科研实力和专业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李瑞峰教授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他正在主导国家数控重大专项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以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他的卓越贡献使他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2001年的863机器人主题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山东省科技进步的二等奖以及汽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的一等奖等。他还成功研发了智能服务机器人并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

李教授不仅在科研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还发表了超过70篇学术论文,展现了他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他还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的获得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他的每一项成就都代表着他在智能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陈晓东:科技领域的璀璨明星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秘书长。这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曾在武警部队某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及硕士生导师的职务。他的成就不仅于此,还曾担任国家“709”科研专家组组长及首席专家,以其卓越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推动了许多重大科技项目的进展。

陈晓东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他现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公安部装备特聘专家,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他还担任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理事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致力于推动公共安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他还担任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

陈晓东的个人经历丰富多样,成就辉煌。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和荣誉,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专业知识,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还体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为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小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领军人物,陈小平教授在计算机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他担任计算机学院教授,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机器人技术开辟新的道路。作为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的编委,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学术界,更延伸至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他的声望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担任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还担任国际RoboCup联合会的重要理事。

孙怡宁

孙怡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学术领军人物,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机器人信息感知控制领域,她主导或参与多项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动力学信息获取与人体行为分析方面,她承担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显著。

高学山

高学山博士,是一位工学领域的杰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机器人信息感知控制还是动力学信息获取与人体行为分析,他都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学术技艺,使他在科研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高理富博士是一位工学领域的杰出专家,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宫崎大学的工学硕士学位,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他在机器人学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是该领域的杰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在国内外机器人学的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他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高达8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他申请了近30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近20项的授权。他还编著了1部著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高理富博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曾在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在欧盟研究所EMBL工作,期间参与了德国第三代电子同步加速器(PETRA3)的建造工作。他在机器人技术和传感技术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机器人技术在核聚变和裂变环境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国外杰出人才引进,他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承担了科技部ITER重大专项转运车和ADS上下料系统的研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在推动科技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葛运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杰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是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还是第九、第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组的重要专家,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的副主编。自1990年以来,葛运建博士一直致力于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课题研究,涉及机器人的多维力觉、触觉、滑觉、距离觉、姿态觉以及视觉应用等传感器的研究,成果显著。

訾斌——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他在2007年12月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荣获工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期间,还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广泛认可。訾斌博士不仅在学术界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三鹏

邓三鹏,一位工学领域的佼佼者,于1978年出生。他不仅拥有博士学位,还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他担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工程系主任,并兼任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邓三鹏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12年,他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随后在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到了2017年,他又荣耀地入选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成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这一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梅江平

梅江平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在学术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是众多学子心中的楷模。梅江平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学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智慧和努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无论是在学术还是教育领域的成就,梅江平都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王宗义教授,不仅荣获了众多荣誉和奖项,还是机器视觉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担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411教研室主任,致力于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业控制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以及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的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技能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备受认可。

王教授不仅多次主持国家级项目,如国家863计划和04专项等,还累计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CI/EI论文,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带来了宝贵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和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他还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

王教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不仅涵盖了机器人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等领域,他还积极参与多个专业组织的工作。他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教育部及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评委等荣誉职务的获得者。他还是IEEE会员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以及全国检标委工业机器人工作组委员和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等职务。这些职务的担当表明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专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王教授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机器视觉研究工作,这使他在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带来了宝贵的启示。他的成就和贡献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科技领军人物。

陈友东教授

陈友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系的杰出副教授。他曾赴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成为学术界的一颗耀眼之星。他在科研领域耕耘不辍,硕果累累,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2篇重要论文,包括SCI/E论文8篇和EI论文30篇。他还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和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陈教授的研究得到了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计划等。他主持完成的课题涉及“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改委智能制造专项以及江苏省科技项目等多个领域。凭借杰出的科研成果,他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2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3等奖以及广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目前,陈教授正肩负着多个国家级项目和企业合作课题,继续为科研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永德先生

张永德,出生于1965年8月。他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这里没有更详细的背景信息,但我们可以期待张先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未来发展和继续为相关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他的故事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为我们展现更多的精彩与成就。

以上内容尽量保持了原意,同时进行了流畅性和生动性的改进。双丰:时代的领跑者

双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精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身为机器人传感器实验室的主任,他不仅是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学者,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和博导。他的学术之路可谓一帆风顺,早在1991年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数理强化班,2000年毕业于化学物理系,导师是著名的朱清时院士和严以京教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过自己的风采。在美国Princeton大学从事量子控制研究期间,他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研究优化量子测量和噪音对环境对量子控制的影响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的研究成果。

不仅如此,双丰同志不仅在学术界成果斐然,还是智能机械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身为智能机械研究所的所长,他领导团队完成了众多的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级课题。目前,他的团队里有在站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数十人,这些年轻的力量在他的引领下,共同为智能机械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成功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获得了多项专利,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安富:教育的明灯

袁安富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一线教师,出生于1964年,汉族,浙江人。他是学生们心中的楷模,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热衷于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作为硕士生导师,袁安富教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总是倾尽全力去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除了教学之外,他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学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两位杰出的学者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军人才。彭晋民,一个富有才华的机械制造专家,于一九八一年踏入了南京航空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机械制造学习之旅。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在院校和兵工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战经验。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方面,彭晋民倾注了无数心血,对机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难切削材料的加工方法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许多技术难题都得到了攻克和解决。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更是聚焦于金刚石薄膜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他是中国制造业的瑰宝,为推动行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彭晋民博士出生于一九七四年五月,现任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他在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认可,被选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他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地位和声望极高,担任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秘书长、福建省刀具刃具协会副理事长以及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等职务。他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还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进步。他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凌有铸

凌有铸于1988年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表现为他后来在安徽工程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凌有铸是安徽工程大学的教授,并担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的重要职务。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和优秀的教师,凌有铸在科技攻关和自然基金项目上表现出色,主持了多项重要项目。他的努力为团队带来了荣誉,共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四项。他的教学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被誉名为“全国优秀教师”。 自1988年开始,凌有铸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主讲过多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以及其他基础和专业课程。他悉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带领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凭借着多年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凌有铸多次荣获学院教学优秀奖、先进个人以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贡献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凌有铸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们心中的楷模和引路人。 结语:凌有铸以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热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学者的风范和一个敬业教师的形象。他的经历和努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吴敏

合肥之子,现代科教之星 出生于合肥的吴敏,于1962年8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如今,他担任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三级),还是工程博士的导师。他负责教育软件工程学科点(原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同时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在科研之路上,吴敏教授不断前行,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广社

航天航空领域的佼佼者 赵广社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杰出代表,同时在机械结构强度与震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教授。他兼任西安交通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致力于飞行器建模与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赵教授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包括“目标与环境共存时的信息获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学建模与机器学习”,同时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船舶总公司项目。他在科研路上硕果累累,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

荣吉利

荣吉利,出生于1964年2月7日。他是一位力学领域的佼佼者,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攻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如今,他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的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编委。他的学术生涯充满了辉煌,为力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恩序

周恩序教授于1948年出生。他是一位在机械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1986年,他作为国家教委的公派留学生赴德国深造。在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他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为机械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德国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研究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光胜与王孝义:机械领域的杰出人才

走进张光胜的世界,你会发现一个深入德国工业界的精英,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先后在欧洲多家机械制造设计公司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作为福特公司的技术专家,他参与了多项欧洲和德国的重大研发项目的评审,为现代机械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以及机器及设备的主动和被动隔振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对于大型工业热交换器的设计以及新型发动机的研发,张光胜都有着深入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应用方面,他的贡献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回到国内,张光胜在安徽工程大学教授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作为安徽工程大学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他不仅在校内教学上有着卓越的成绩,还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奖。主持或参与的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众多的横向项目,都证明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厚实力。他的成果丰硕,多次获得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与此王孝义也是机械领域的佼佼者。作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在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色。王孝义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继续深造,曾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进行访问研修。他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视野,更为他在机械领域的科研之路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这两位机械领域的专家,无论是张光胜还是王孝义,都以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为机械行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才华和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徐向荣教授:科研领域的璀璨明星

在学术领域,总有一些名字令人钦佩,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徐向荣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

徐向荣教授是一位男性,现任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都堪称传奇。1986年,他从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之后赴韩国深造,于1999年获得昌原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他凭借卓越的学术成果被该校聘为客座教授。

完成学业后,徐向荣教授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深入研究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他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认可,2000至2002年期间,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担任研究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除了丰富的学术经历,徐向荣教授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安徽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了国防预研项目、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以及企业研制开发等项目研究。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充分展示了徐向荣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践能力。

徐向荣教授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的成就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的工作经历和学术成果是对年轻一代的鼓舞和激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持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徐向荣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之路虽然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攀登科研高峰,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