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机器人培训 2024-12-21 17:35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全球三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已经呈现:亚洲市场略显疲软,美洲市场增长迅猛,欧洲市场则持续发展。这一趋势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尤为明显。

在2007年,美洲迎来了大约21,000台工业机器人的供应,相比2006年增长了17%。根据IFR的报告,这一喜人的增长态势促使西方制造商加大投资,他们订购的机器人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2%。其中,美国的供货量提升了12%,达到16,600台;加拿大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供货量增长了67%,达到2,900台。巴西虽然排名第三,但其增长率也达到了惊人的62%。

回望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们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这些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为我们国家的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美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之路。到2003年底,美国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了112,400套,比2002年增长了7%。而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至145,000套。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制造业中每万名雇员拥有63个工业机器人。虽然美国在全球排名中位列前十,但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仅就汽车工业而言,美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虽然高达740个,但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每万名雇员拥有322台机器人,但这一数据在2001年后进行了调整,排除了非专用机器人的统计。而美国作为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已经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强国之一,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处于研究阶段,只有少数大学和公司开展了相关工作。当时,由于美国担心机器人技术会导致失业问题,因此并未给予财政支持。企业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也不愿冒险应用或制造机器人。这导致美国错过了发展的良机,仍然停留在使用刚性自动化装置的层面。

70年代后期,虽然美国和企业界对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有所认识,但技术重点仍放在机器人软件及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这使得日本的工业机器人逐渐赶超并在工业生产应用和制造业上迅速超越了美国。

进入80年代后,美国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和企业开始真正重视机器人技术,增加了研究经费,把机器人视为美国再次工业化的特征。随着技术的成熟,美国开始生产带有视觉、力觉的第二代机器人,很快占据了国内60%的市场。

尽管美国在普通制造领域失去了一定的机会和市场,但其在机器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仍然稳固。美国机器人的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很强。具体体现在:性能可靠、功能全面、精确度高;机器人语言研究发展快、水平高;智能技术如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汽车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智能、高难度的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已实际应用于扫雷、布雷、侦察、站岗及太空探测等方面。

全球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日本在这一领域仍然是全球领先者。据统计,已有130余家专业的机器人制造商在日本活跃。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性化、重型化和智能化成为了主导趋势。在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措施不仅涉及接管金融机构和注入流动性,还包括一系列制度调整,预示着全球金融发展的长远变革。

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德国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虽引进机器人时间稍晚,但凭借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国民技术水平的优势,迅速崭露头角。德国的积极行政手段也为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尽管世界经济低迷曾给市场带来挑战,但德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英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但曾受政策影响一度停滞。国际机器人发展的蓬勃形势促使英国改变态度,推行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使英国机器人产业焕发新生。

被誉为“机器人王国”的日本,工业机器人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尽管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曾遭遇低迷,但已重新焕发生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建立了一批产业化基地和科研基地,能够生产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品。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巨大问题。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突破和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探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从认知到发展的跨越之路

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除了众多历史原因导致的制造业水平差异外,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识和定位的不同观点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当前形势,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改进一些关键领域。

我国在基础零部件制造环节相对薄弱。尽管我们在相关零部件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质量、产品系列完整性以及批量化供给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我们的制造能力尤为不足,这导致了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我国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尽管已经有一批企业投身于机器人的研发,但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面对国外机器人品牌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取整机降价策略吸引国内企业购买,但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上采取高价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国家对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知和政策扶持也亟待加强。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到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的第一生产大国。对于工业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性,应该与新能源中的电动汽车相提并论,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已经有一批机器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机器人产业化开发。可以预见,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奇瑞已经制定了年产100台焊接机器人的产业化目标。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政策扶持无疑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推进剂。如果的扶植力度能够再向前推进一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会跨越目前的“临界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以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反应的手段在市场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为我国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领域,促进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日趋成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