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世全:需冷静对待机器人产业热
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推进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机器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在中国,机器人的使用已经迈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到了惊人的5.6万台,同比增长率高达56%,这使得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这一显著的市场表现引发了机器人产业的热潮。各方资本纷纷看好机器人应用的前景,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新的机器人企业和产业园在中国各地涌现。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过40个,相关的企业数量也超过了500家,与机器人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更是多达60余个。
深圳九派资本管理公司投资经理陈超鹏却表示,尽管许多人都对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高涨,但就目前而言,机器人本体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不得不依靠其他业务的盈利来补贴机器人业务。整个行业面临着盈利难、资金紧张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小、散、低”的状态。虽然2014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到了5.6万台,但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不足30%。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大多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领域,真正从事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企业并不多,而规模较大的更是凤毛麟角。
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和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使得中国生产的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指标上普遍低于国际品牌。其应用也主要限于码垛、搬运、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等领域,而在汽车等高端行业的应用则几乎完全被国际品牌所垄断。
对此,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指出,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无论是本体还是零部件企业,年产1万台是基本的盈亏平衡点。达不到这个规模的企业,未来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左世全还表示,目前许多地方热衷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希望通过所谓的“聚焦效应”来拉动产业发展,但这实际上是用传统的增长模式来套新兴产业,对机器人行业来说并不值得推广。
面对当前的机器人产业热潮,各方资本在热情投入的也需要冷静思考。对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机器人技术,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国家而言,做大机器人产业的更需要做强自己的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在拥抱新产业的也需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找准切入点,精准定位,在细分市场里找到自己的盈利点。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