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无法胜任创造性工作
人工智能,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从机械手臂到智能手机中的Siri,其影响已无处不在,且日渐显著。在不久前于上海举办的“智能时代大未来”高峰论坛上,美国科技预言家、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马尔科夫警告我们: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于人工智能究竟会成为人类的救世主还是魔鬼的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一些人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像电影《机械姬》中那样,拥有超越人类的高级智慧,进而取代人类。马尔科夫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信息:未来,我们将与机器人和谐共存。他指出,虽然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经济发展将催生许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新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直觉,这些是机器人无法复制的。
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成为下一个颠覆性技术,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的工业产值将达到惊人的4.5万亿美元。也有观点指出,将有大量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接管世界。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对环境的综合判定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难题。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救援机器人,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也远未达到人类水平。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56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也在增加。马尔科夫开始意识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并推动我们去寻找新的娱乐、教育和照顾他人的方式。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控制人工智能成为关键。只有将人类放在设计环节的中心,把个人计算作为增强人类智慧的工具,我们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有利。丰田汽车的决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们更注重人与机器人的合作,而非单纯的替代。谷歌的网页排名算法也是一个人类智慧与机器协同工作的经典案例。马尔科夫强调:“只要算法掌握在我们手中,机器人就不会失控。”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我们应该把握主动权,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有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将人类放在设计环节的中心,让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工具,帮助我们实现更多的可能。我们应该拥抱这个新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