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竟成搬砖主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用工荒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呼喊,现在的年轻人鲜少愿意真正投身于工地体力劳动,而大龄工人则面临着体力不支和劳动风险的多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行业迫切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世界各国建筑行业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为了解决劳工短缺问题,各国开始尝试将智能技术引入建筑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建筑自动化和建筑信息建模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尽管这些尝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但是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国家中,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建筑行业在机器人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日本的Shimizu Corp公司研发了焊接机器人和巴迪机等建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已经成功入驻工地,负责搬运等任务。出于安全和监管的考虑,它们主要在人类工人下班后工作。
在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发明了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它可以连续24小时不间断工作,砌砖速度惊人。这台机器人目前仍处在研发阶段,尚未有商业版本问世。
美国的建筑公司则推出了砌砖机器人山姆100,它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砌砖,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并出版了商业版本。山姆100也有其局限性,主要适用于大型建筑项目中的平墙工作。
中国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实验中心研制的建筑机器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机器人可以完成地面抹平、铺瓷砖、墙面喷涂等工作,并且获得了500多项专利。与国外的专项机器人相比,中国的建筑机器人技术更加先进,可以组合成高效的全链路自动化解决方案。
虽然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开始在建筑工地上发挥作用,但它们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工人。一些需要细腻思维和复杂操作的工作仍然需要人类来完成。建筑行业需要的不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更需要具备操控机器、安全监测和设计能力的建筑人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型制造体系的研发,建筑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未来,建筑行业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精细化和柔性化的发展。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工作环境。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培养具备操控机器、安全监测和设计能力的建筑人才将成为未来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