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套超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实现全
未知,掌握变迁——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揭示地表形变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王超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员团队成功联手,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系统。这一创新技术的诞生,为全尺度地表形变监测和制图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系统的成功研制不仅彰显了我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的实力,更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从地震破裂到断层蠕变,从地面沉降到地质灾害,这一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洞察能力。
InSAR技术,通过捕捉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的相位信号,能够获取毫米级的地表形变信息。随着SAR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计算机存储与计算能力的提升,针对全国尺度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的需求,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算InSAR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实现InSAR自动化、批量并行处理,极大地减少了大范围InSAR数据处理的人力与时间消耗。
在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科学工程”提供的超级计算系统上,联合研究团队成功部署超算InSAR系统,展现出其高鲁棒性、集成性、高效性的处理性能。最近,该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完成了覆盖全国的近1.2万幅欧洲“哨兵-1A/B”卫星图像处理任务,获取了全国尺度的InSAR地表形变测量结果。这不仅展示了该系统的强大能力,也突显了其在地质灾害调查、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据了解,地球表面不断受到内外动力的驱动而发生变化,从秒级的地震破裂到长期的地面沉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安全。中国作为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利用空间遥感技术实现大范围的地表形变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超算InSAR系统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对于开展固体地球运动研究和地质灾害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创新技术的诞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遥感数据处理领域的地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超算InSAR系统将在未来的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