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无臂机器人是如何靠意念打砸玻
近日,一则新闻在高交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某展台上的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竟然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突然自行打砸了展台玻璃,导致部分展台破坏,并造成一名参观者受伤。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是否具有自主意识、是否可能产生威胁的热烈讨论。
在浏览了相关新闻和图片后,我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些许怀疑。从新闻中展示的机器人图片来看,它是一款圆柱形的机器,看起来并不具备强大的运动能力。我不禁好奇,这样的机器人是如何实现打砸展台的呢?难道是通过意念、脑电波或是其他神秘的方式吗?显然,这与我们目前所知的机器人技术并不相符。
事实上,根据高交会官方的声明,这次事件是由于展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工作人员误将“前进键”当作“后退键”,致使机器人撞向展台玻璃。玻璃破碎后,碎片划伤了现场观众,导致脚踝流血。虽然这个解释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但在科学层面上是站得住脚的。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年都有因机械设备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这些事故在机械设备领域并不新鲜,但当涉及机器人时,它们往往会被夸大并引发恐慌。这次事件也不例外。新闻中使用的“自行”和“打砸”等词汇,给人一种机器人具备自主意识和攻击性的错觉,从而加剧了AI的担忧。
实际上,机器人行业和整个AI领域的技术进展是循序渐进的。真正的科技进步是有迹可循的,通过学术论文和顶级学术会议的切磋来推动。那些所谓的“觉醒”和“奇点”都是对未来的猜测,并没有实际证据支持。
在采访中,一些AI业内的顶尖学者和业者表达了对这一事件担忧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我们有生之年或可预见的未来,真正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目前还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现在技术层面都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应该保持对科技的理性看待。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夸大其能力,否则只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对于机器人的未来,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和监管,以确保科技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日本美女机器人
- 走近科学,无臂机器人是如何靠意念打砸玻
- 大学仕战略合作伙伴ABB的前世今生
- 百度最新AI战略:发力AR 砍掉无人机项目
- 手机NFC刷公交,为何不瘟不火
- 广汽云端导航告诉你,完美出行是一种怎样
- 大脑计算原理的发现为人工智能等提供理论基础
- 这台融合多个军工级技术的机器人被用来送披萨
- IBM首席科学家AlphaGo连1%的天分都没有
- 机器人编程和少儿编程的区别是什么
- 人工智能+物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智慧物
- 富士康工厂解雇6万名工人 用机器人取代真人
- 日本公司用人工智能帮人做金融交易
- 智能家居行业还存在哪些短板
- 海南成立智慧医院5G创新实验基地
- 亚马逊在中国部分云服务降价:最高降49%,去年
- 机器人会做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