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机器人代替人工 -访长虹模塑“无人工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的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注塑车间,吃惊地发现,以往在科幻片中才见过的“无人工厂”,原来真有其事。
看不见的“巨手”
车间里只见机器不见人,但记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有一双“巨手”在操纵着这一切,让无人的生产线运转得比有人时更流畅。
这双“巨手”是什么?它从何而来?车间注塑工艺产品经理王志刚说“这就是我们由信息化支撑的智能制造。”“以前生产线上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的人手多,效率还很低。”车间负责人潘秋华告诉记者。潘秋华的办公室位于车间的一角,正对着注塑生产线。两三年前,他每次走出房门,就能看见生产线上无数忙碌的工人;而现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就只剩下自动运转的机器,在空旷的厂房中默默地运转。
产品经理王志刚从专业的角度,津津乐道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智能制造”在实现信息化之前,塑料四厂生产车间的相关数据,全部依靠人工收集、录入、分析、整理,再交给后端进行处理。而现在,从生产计划、工艺技术、设备、模具、再到成品库,整个过程都与后端平台达到实时共享,产品过程追溯和管控一目了然。甚至每一件产品的质量状况,也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实时监测,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直到产品出炉了,才知其质量好坏,由此也极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废损。“现在我们的生产速度提高了50%,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王志刚自豪地说,“人手却反而比以前少多了,原先80多个人的一个班,现在只需要30来人。”
工人们的喜悦
生产线上难见人影,那么“仅存”的工人们到哪里去了呢?王志刚说“在二楼,现在生产线上不怎么需要人了,工人基本上都集中在二楼的集中处理区,对产品进行的验收入库。”
于是,记者跟随着这位意气风发的产品经理,来到了二楼。比起一楼的生产车间来,二楼的集中处理区显得更空旷、干净和安静。10几位员工正在对生产线上输送上来的各种产品进行检测,一位女工一边忙一边告诉记者“以前上班时,我们都守在一楼的车间里,过道窄,噪音大,又闷热,稍不注意还会出现安全事故,那时候上班是种折磨。现在我们不用再挤在机床前了,都在二楼上班,你看这里这么干净漂亮,没噪音,还有中央空调,现在上班成了一种享受。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另一位工人也忍不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现在,我们再也不会夏天热得满身大汗,冬天冻得手打哆嗦了!”
潘秋华告诉记者“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作,都特别繁重、重复,没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中长时间待下去,而且现在90后员工对工作环境和生产岗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有通过自动化及环境的改善来留住人才、留住员工。”他说,通过自动化和环境的改造,塑料四厂一线员工流失率已大大降低。
长虹特色的“智能制造”
互联网时代给传统的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挑战,长虹积极转型,围绕“智能战略”努力构建新的能力平台,用信息化支撑的“智能制造”也应运而生。
据介绍,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是长虹实行智能制造的试点单位。从2013年5月塑料四厂全面推行信息化后,目前该厂的信息化打造已初步完成。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的搭建推广,在原本孤立的机床间建起了无形的通道,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在这些通道中实时流通,在后端平台实现交汇。,原本嘈杂拥挤的车间里不再需要工人全天候监控,贯穿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数据可以在后端平台进行追溯和监控,产品质量实现了实时监测,塑料四厂也升级为真正的“无人工厂”。“川内像这样把所有环节融合到同一系统进行智能管控的,只有长虹一家。”王志刚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长虹旗下的许多公司,都已经开始进入智能制造时期,随着长虹智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未来长虹将有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出现。
机器人技术
- 800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近半无产品
- 看看机器人在和你抢什么
- 马化腾、李彦宏等科技企业大佬们在贵阳大数据
- 机器人投入汽车产业园 探索机器人产业链
- 特斯拉 Cybertruck 电动皮卡换上黑色外衣,有望为
- 沁峰如何成为冲压机器人细分赛道国家专精特新
- 运动机器人智障了吗?
- Rivian 将投资 50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造电动汽车工
- 调查发布 - 制造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突围——
-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什么样的变化
- 进博会特斯拉展台最全预测 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
-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 100%,极星 CEO 对
-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交互式 AI 才会“改变人类”
-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AI入侵教师职业,这五类产品发展迅猛
- 他们用AI和食用植物创造“人工肉食”,你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