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20年,商用机器人仍在婴儿期
多数人了解波士顿动力公司,是通过其火遍全球的机器人视频。这家公司先是在实验室里做了太多颠覆想象的事情,创立28年后才推出了首款商用机器人,试图离地面更近一些。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战队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表示,他们正在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可能这些无聊的事只能得到无聊的结果,但只要是人们所需的,就值得尝试。
这一新方向,与国内知名AI企业云从科技所一直提倡的“人机协同”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曾提出,如果AI永远只在学术里,就帮助不了人,做不了什么事。周曦也将会出现在几天后论坛上。
今年1月,马克雷伯特宣布辞去CEO职务,仅任董事长一职。如今71岁的他,渐渐褪去了“极客光环”,更愿意去谈论一些看似“无聊”的话题,比如AI机器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对人类各个方面的帮助和保障。
继任者同样是波士顿动力的老将,1994年即已加入公司的罗伯特普雷特。显然,新任大股东软银希望能有所改变,在商业化道路上做些探索。波士顿动力已经开始售卖自己的机器人硬件和服务,在中国的一个电商网站上,一只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标价960000万人民币。
接受美国网站VentureBeast采访时,普雷特承认,这些尝试非常艰难。
MIT教授的创业路
从麻省理工博士毕业后,马克雷伯特先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期间成立了Leg Lab,研究机器人控制和技术,1986年,他带着Leg Lab回到麻省理工后,又过了数年,才萌生出创业的想法。
波士顿动力创立不久,马克雷伯特与团队就开发出全球第一个能自我平衡的跳跃机器人,一举吸引了全球机器人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下,波士顿动力开发了大量军用黑科技。DARPA甚至曾要求波士顿动力开发一种“能够载物400磅,行驶32公里,连续工作24小时,承受轻型武器的攻击,足够安静,以满足特种作战需求的机器人”,用于军事领域。
2005年,波士顿动力以四足哺乳类动物的的躯体结构作为参考,开发出了让世人惊艳的四足机器人“Big Dog”。该机器人不仅能在45公斤负重下适应多种复杂路况,即使在外力干扰下,也能自主快速调整四肢,完成复杂的既定任务。
现在,spot已经开始在国内出售
到了2012年,同样以动物运动原理为开发基础,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猎豹”以每小时29公里的成绩,打破了有腿机器人的陆地奔跑速度纪录。
2013年,身高一米八的拟人化机器人“Atlas”问世。Atlas可以单腿保持平衡,通过立体视觉和距离传感器避开路径上的障碍物,并在受到撞击后保持机体稳定。
此后,波士顿动力不断对Atlas进行升级迭代,更继续开发出了Wildcat、Spot等一系列仿生AI机器人,不断在网络上引起狂热者们尖叫。这一过程中,波士顿动力也逐渐成为AI机器人创新圣地的代名词。
告别实验室,残酷的商用道路
正式成立波士顿动力时,马克雷伯特已经43岁。由于长期沉浸在象牙塔温和的研究氛围中,他很少会考虑,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打通了学术作品与市场产品之间的那层隔膜。
深研AI机器人这类创新技术,动辄就得消耗一笔不小的经费。此前以军用为研发目的,根本不需要考虑产品的商用与盈利空间,但必须承认,那样的理想状态难以长期存在。
,2013年被谷歌收购后,波士顿动力终究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商业变现的压力。
谷歌希望能够开发一种易于使用且价格合理的商用机器人,波士顿动力还停留在实验室的伟大幻想,二者理念无法调和,最终在2017年分道扬镳。
离开谷歌后,波士顿动力转入了日本软银集团名下。即使是波士顿动力的狂热推崇者也明白,这家足以号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公司已经在实验室技术演进中停留太久,必须回到现实,进入略显枯燥的商业化阶段了。
有了谷歌的商业化需求作铺垫,波士顿动力很快与软银达成了共识软银认为Spot Mini拥有更光明的商业前景,出资3700万美元支持其商业化发展,波士顿动力也愿意对Spot Mini进行商业化改造,很快将生产工作提上了日程。
正如马克雷波特所说“随着我们的研发,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有用,这让我们认识到,机器人是可以被使用和商业化的。”就在今年6月,商用机器人Spot正式发售。
如今,在京东上搜索“波士顿动力”,可以看到售价为96万人民币的Spot四足机器人,长期处于有货的状态。
回顾那段长达25年“潜心研究”却从未盈利的时光,很明显能看出,马克雷伯特的学院派风格深深影响了早期的波士顿动力。同样的,随着马克雷伯特终于开始直面商用化问题,波士顿动力也终于与实验室幻想告别。
“无聊”的事,如何变成市场需要
“曾经的波士顿动力总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但这一次,我们要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可能这些无聊的事只能得到无聊的结果,但只要是人们所需的,就值得尝试。”
马克雷伯特所用的“无聊”一词不算夸张。抛开了炫技式的产品理念后,AI技术在应用初期,的确还不能挑起大众的神经。
创业20年之后,雷伯特辞任CEO
就像周曦曾指出,人工智能的主要挑战之一源于其商业化的长链条特点。
碍于技术商业化的复杂性,AI达成的实际应用还未能深入到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中,但已经潜入某些工作场景,比如云从科技应用在机场智慧通关、海关流程监管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又如今年2月,Spot“入职”石油公司AkerBP,成为该公司首个拥有员工编号的机器人。
谈及未来的商用规划,波士顿动力表示,除了会在娱乐、紧急救援和安防三大应用领域继续探索外,中期的规划覆盖了仓储物流和包裹递送两大场景。
波士顿动力强调,与当前类似于“托盘”的机器人不同,他们将在2022年正式推出的物流机器人更像一个“生命”,也更加强调人机协同。
,施工和护理两个方向虽然被纳入了长期的商用规划中,但今年疫情的爆发,已经让Spot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上岗。
据介绍,携带iPad和双向收音机的Spot会为疑似患者测体温、实时传输医生的信息,从而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创造和改进具有先进机动性、灵活性和智能的机器人,因为我们相信敏捷的机器人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马克雷伯特说。
机器人技术
- 800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近半无产品
- 看看机器人在和你抢什么
- 马化腾、李彦宏等科技企业大佬们在贵阳大数据
- 机器人投入汽车产业园 探索机器人产业链
- 特斯拉 Cybertruck 电动皮卡换上黑色外衣,有望为
- 沁峰如何成为冲压机器人细分赛道国家专精特新
- 运动机器人智障了吗?
- Rivian 将投资 50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造电动汽车工
- 调查发布 - 制造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突围——
-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什么样的变化
- 进博会特斯拉展台最全预测 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
-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 100%,极星 CEO 对
-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交互式 AI 才会“改变人类”
-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AI入侵教师职业,这五类产品发展迅猛
- 他们用AI和食用植物创造“人工肉食”,你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