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智能智造释放人口技术红利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传统制造业正经历一场转型升级的浪潮。为了应对成本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和开发智能化设备,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自动化。这不仅推动了“机器人”工业的迅速崛起,也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走进上海大众宁波工厂的车身车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机器人的世界。在这里,530台机器人协同工作,自动化率高达86%,实现了4种车型的混线生产。每过51秒,就有一台车身下线,效率惊人。搭载自适应焊接控制器的焊接机器人,可以自动调整焊接时间和电流,实现对各种扰动因素的自动补偿,大大提高了焊点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中,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只是冰山一角。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销量预计将达到4.5万台,同比增长21.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更是超过20%。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智能制造技术日益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在江苏镇江强凌电子有限公司,企业遭遇多年“用工荒”后,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使用进口自动插件机的效益令人瞩目:一人操作,每天就能完成4万只灯的插件,相当于此前一条40人生产线的两天工作量。生产效率提高了80倍,产品合格率也提高了5%以上。如今,镇江工厂的员工数量只有1900多名,比过去减少了近九成,但销售收入却有望突破10亿元。
智能制造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融合的核心目标,更是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随着工业发展进入重要关口,新常态下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在江苏常州武进国家级高新区的金石机器人常州有限公司车间里,巨型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灵活转动、抓取放置,相关生产用品随即准确地进入数控机床加工。这一幕展示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已成为工业企业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据了解,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今年预计销量将达到4.5万台。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涉及诸多制造业领域。这表明,“机器换人”正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适应新常态的新动力。
智能制造包括推广智能化设备、开发智能化产品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引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三大领域。工信部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选择钢铁、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之一还包括加快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发展以及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区)试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