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新年第一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写在前面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1月11日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新年第一课”开班式上,习大大强调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则提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将会被赋以怎样的角色和作用?新发展格局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一系列问题,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产业研究部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人工智能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2020年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短期来看,主要是我国针对中美贸易战,中美科技冷战和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投资贸易大幅下降,供应链安全受到重大影响的应对之举。长期来看,是发展模式从出口导向型变为更加依赖内需和自主创新上,要在国内实施更深层次的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力量,人工智能企业主要聚焦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在技术层和应用层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企业,取得了一定成就。基础层创新相对薄弱,在基础的芯片、平台、核心算法上还有不少短板,核心技术部分缺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在中美科技战不断深化造成全球技术割裂的预期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人才供给短缺、理论基础薄弱、技术研发落后,核心算法缺失等问题。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将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助于加快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层级,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创造有利于人工智能的人才政策环境,建立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
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范围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具有战略性作用,要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引领科技、产业、治理、教育等交融汇聚,助力整个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带来新的产品、业态和模式,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率。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近6400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将超万亿。无论从社会民生角度,还是从经济产业角度,人工智能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在“新基建”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人工智能相关,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也是新基建的重要支撑,具有极强的引领带动作用。新基建不仅将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且也在为人工智能搭建更多应用落地的平台,人工智能进一步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慧教育、机器人、安防建设等垂直领域深度应用,激发新基建的幂数效应。
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
人工智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长远来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国际竞争的最终结果。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人才政策,对“双一流”高校提出更高要求,包括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等,并且今年3月新增备案专业学科数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共有180所高校新增,极大的增加了国内未来的人才供给。
近几年国内外华人平均贡献了三成左右的顶级 AI 研究文章和被引用数,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实力强大,在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背景下,通过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和有竞争力的待遇,大力吸引在美国的华人专家学者回国发展,弥补我国原始创新、理论创新方面的短板,将有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高水平发展。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有利于外籍人才创新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外籍人才的积极作用。采取包容共生,求同存异的态度,促进各类人才有机融合,特别是顶尖人才和基础人才的配合和传承,充分发挥人才效能,做到人尽其才。
逐步建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利器,包括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全球AI竞赛一触即发。在全球技术割裂预期下,美国很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切断和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交流合作,阻碍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所以,要逐步构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力度,突破人工智能系统、平台、核心算法等“卡脖子”技术,实现人工智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并非简单的扩大内需,而是重点强调供给侧的自主创新,用基础科学创新和底层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补上技术短板,畅通国内经济技术大循环。目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打造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一是构建以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重视产学研融合创新,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构建国产系统、平台、芯片、软件等产业体系,鼓励国产技术同盟、国产技术替代,形成国产技术迭代升级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并向全球推广,争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占据技术标准的战略制高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不断自我优化、自我完善。
研判人工智能未来政策趋势
制定和出台具体的产业政策,是我国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并正在形成良好的央地联动效应,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将影响未来人工智能政策趋势,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逐步建立我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并向全球推广,2020年8月已出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支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政产学研资合作,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保障产业链安全;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复合性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投入更多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鼓励源头创新,推动人工智能高水平发展;
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落地,赋能传统产业和社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评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鼓励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先试先行,形成发展示范效应,再逐步推广到全国。
深圳将发挥更大示范带动作用
深圳市作为中国科技产业聚集地,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先后获批创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国家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肯定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的,对深圳提出了更高定位和更高要求。特别提出要求深圳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等,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深圳将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交易和集散点,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大推力。
2021年1月4日,《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对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到2023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根据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和基础,《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对重点领域进行扶持,其中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指出,以大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路径,以构建人工智能基础系统与开放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先导,以培育智能经济体系为主攻方向,夯实人工、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环节,发展、、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特色应用示范,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习大大出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发展重要讲话,提出深圳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圳要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先试先行,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未来的深圳依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城市,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于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原创期刊《AI时代》第2期(11月刊)
END
机器人技术
- 800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近半无产品
- 看看机器人在和你抢什么
- 马化腾、李彦宏等科技企业大佬们在贵阳大数据
- 机器人投入汽车产业园 探索机器人产业链
- 特斯拉 Cybertruck 电动皮卡换上黑色外衣,有望为
- 沁峰如何成为冲压机器人细分赛道国家专精特新
- 运动机器人智障了吗?
- Rivian 将投资 50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造电动汽车工
- 调查发布 - 制造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突围——
-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什么样的变化
- 进博会特斯拉展台最全预测 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
-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 100%,极星 CEO 对
-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交互式 AI 才会“改变人类”
-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AI入侵教师职业,这五类产品发展迅猛
- 他们用AI和食用植物创造“人工肉食”,你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