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索救援的方法有哪些

机器人技术 2022-12-16 22:04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绳索救援的方法有哪些,一起来看看人工智能机器人网小编的分享吧!

(一)单结编成安全带

早些年,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用两根扁带制作简易安全带。这种做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通常做完了之后发现如果没有主绳和主锁和它相连的话,它就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这个方法的实用性以及普及性都比较差。这里讲的单结制作简易安全带的方法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具体方法如下

用15米救援绳的一端,取双臂伸展后90%的长度对折成5股,取中间点编单结即成。完成后将绳子展开,会出现4个绳环,将双腿以及双臂穿入绳还即成全身式安全带。如果绳子不够长,也可以折4股,做成三个环,上身穿一个环也可成全身式安全带。

(二)双套结制作担架及背包制作担架

1、双套结+登山杖(或木棍)制作担架

将登山杖4根(或木棍两根)全部收到最短,两支一列排成两列成为担架的主支架,列宽根据伤者的体宽大致控制在0.7米到1米之间,用一根救援绳在主支架间来回交替布成水纹状,然后用若干双套节将绳子与支架相连接。简易担架的主体制作完成,加上防潮垫或背包以及睡袋后即可成为一副实用的救援担架。

2、登山包制作担架

将两个登山包首尾相连,将所有肩带的编织带从连接扣中解出来,然后两只背包将肩带交互连接到另一支背包的连接扣上,使两只背包成为一个整体。此时,背包的两根腰带和两根胸带恰好可以将伤员固定起来,而肩带则可以成为运输人员最好的把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以上两个方法制作的担架组合使用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是长时间长距离运输的话,为了减少救援者抬人时手部的力量,则可以使用其它救援绳将担架和救援者的肩部相连,使力量转移到肩膀上来。这样可以节省力量,且更平稳安全。

(三)绳圈背人

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伤病员的运输都可以使用担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户外伤病员的运输还是必须使用最原始的方法—人力背负。比如说,救援力量不足或者特殊的陡坡地形。绳圈制作方法

将救援绳盘成规整的半身长绳圈,以收绳结将正捆绳圈捆牢。将绳圈等分成两股,使之成为一个8字形,背带即成。将背带带上肩,让伤员的两条腿分别穿入两股绳环中,再利用另一根绳(或同一根绳的绳尾)将伤员与背负者交叉相连。即可事实安全且相对轻松的背负伤员运输。

(四)简易胸式安全带配合路绳的使用

大多数常规户外活动中,我们都要通过一些危险地形,通常我们的处理办法是使用路绳接力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安全隐患,并提供了通过障碍的方法,但在很多相对极端的地形条件下却是不安全的,因为用手接力通过并不能保证在整个过程当中使通过者都处在绝对有效的保护当中。比如说某些坡度超过60度的湿滑的坡地上升下降和横切动作,就必须使用简易安全带与路绳相连接的方法,才能安全通过。假设在没有标准安全带和连接器材只有救援绳的情况下,制作简易胸式安全带是高效而安全的办法。

1、上坡或下坡地形的通过

将路绳(救援绳)固定以后,每个通过者将自己的救援绳做成整捆的绳圈并留出合适长度的绳尾,将绳圈穿过头、颈部单肩斜挎。将留出的绳尾以单绳抓结的方式与路绳相连,这样在人与绳子之间形成一个双向受力自锁的结合关系。可以用于陡坡地形的攀爬和下降,在整个通过过程中,可以确保人员在任何时间都处于绝对的安全当中。制作单绳抓结的两个要点,其一是同样直径的绳子,做抓结圈数一般较多而且一定要试验其有效性,其二是抓结收尾时的布林结必须可靠。

2、横切地形的通过

使用同上方法将救援绳做成绳圈,在路绳固定之前,将绳圈全部穿入路绳。通过时,每人套上一个绳圈开始横切即可。也可以使用上面制作抓结的方法来应付横切地形。

(五)绳索救援术的其它常规用途

上面提到的绳索救援的方法,仅仅只是几种人们不太熟悉的用途和方式。而实际上,一根绳子在户外旅行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溪谷运动、探洞、独木舟、自行车、自驾车等等一系列户外活动,都可以使用到救援绳多种功能,重要的如牵引、拉拽、高空起吊、捆绑等等,还有其它非安全性的功能如做帐篷的风绳、晾衣绳、绳结练习、测水深等等。

拓展小知识绳索救援技术是什么专业

绳索救援技术是指利用绳索,将伤者或被困者从危险位置转移到相对安全位置的行动。完成绳索救援需要有完善的风险评估、安全合理的救援方案和备用救援方案以及过硬的高角度绳索通过技术。

绳索救援技术是消防救援专业必训课目之一,作为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难、范围性广的应急救援技术,合理选用绳索救援技法,能够对救援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加强对救援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增强安全意识和救援技能,提高在各种环境中绳索救援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网小编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