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器人流水线制作比萨,这家硅谷公司想成为

机器人技术 2019-08-16 08:48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外媒报道称,Zume是加州山景城的一家初创公司,它正在尝试通过来提高比萨饼生意的利润。
 
  在山景城新开的一家比萨店的后厨房,玛塔(Marta)正不知疲倦地在比萨饼胚上涂大蒜酱。她从不抱怨,也不需要休息,从没有请过一天病假,而且也不要工钱。
 
  玛塔是Zume比萨店的两个机器人中的一个。Zume是一家神秘的披萨外卖初创公司,试图通过机器人来提高比萨生意的利润。它的送货车也很特别,如果获得了当地卫生局的批准,这些货车可以在送货的路上为食客制作比萨饼。目前Zume只在加州山景城内提供服务,但它的志向非常远大——要称霸价值97亿美元的比萨外卖业。
 
  “我们要成为食品界的亚马逊,”Zume联合创始人和执行董事长亚历克斯·高登(Alex Garden)说。高登现年41岁,是Zynga的前总裁,还曾在微软Xbox Live部门当过总经理。
 
  去年6月,高登神不知鬼不觉地推出了Zume——他悄悄用化名招募工程师,在山景城一个没有标志的车库里改装了专利送货车。9月,他与37岁的餐饮业资深人士朱莉娅·柯林斯(Julia Collins)合作。柯林斯成为了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
 
  去年10月,Zume开始与瑞士机器人制造商,以及一个由机械、电气和软件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团队密切合作。今年4月,该公司卖出了第一盒由机器人制作的比萨饼,那名食客对此毫不知情。
 
  知情人士说,谷歌(微博)的风险投资部门和凯鹏华盈(KPCB)正在考虑参加这家公司的A轮投资。
 
  今年5月,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及其AME云创投的人员曾前往这家公司参观。高登说,他不想透露筹资的事情,“但我可以告诉你,风险投资机构正在验证我们的想法。”
 
  雄心勃勃的计划
 
  Zume总部坐落在一座没有标记的混凝土建筑物中,看起来像一个汽车修理店,那里距离谷歌园区只有两分钟的车程。建筑物内有8000平方英尺的空间,分成了一个大厨房(机器人在这里工作)和一个办公空间(12个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在那里工作)。建筑物内还设有一个机修车间。
 
  在Zume的厨房里,防护玻璃罩把人类和机器人分开。玛塔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挂在天花板上,她细长的机械臂可以在两秒钟内给比萨饼胚抹上酱。“我们的设计就是让她能完美地抹上酱料,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所以比萨饼看起来仍然像是手工制作的,”高登说。
 
  充分抹上酱料后,比萨饼被传送带送到员工那里添加奶酪和配料。然后再由一个5英尺高的机器人布鲁诺(Bruno)逐个放到850度的烤箱里。比萨饼完全烤熟后,就用带有品牌标志的菲亚特轿车送到食客那里。
 
  Zume计划从今年8月起,开始在其专利运货车里制作比萨饼。每辆车里有56个烤炉,可以远程开启和关闭它们。高登对这个计划非常激动,他说“机器人把半成品放在烤箱里,送货车就在附近转悠,距离食客位置还有3分15秒车程的时候,云服务指示烤箱开启。然后送到食客那里的,就会是新鲜出炉的比萨饼了。”
 
  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他说。现在当地卫生局正在审查Zume的流动食品许可证等等手续。虽然各州的法律不同,但传统食品送货车一般是不允许在行驶过程中烹饪的。
 
  高登很有信心,觉得不久之后他们就可以与大比萨连锁店开展竞争了。“想想达美乐比萨店,不需要人工制作比萨,”高登说。“你就可以看出这是多么赚钱的生意了。”
 
  激烈的竞争
 
  必胜客和达美乐也在尝试使用机器人。上个月,必胜客亚洲分部和万事达、软银合作,开发了一种名叫“辣椒”(Pepper)的机器人收银员,利用人工智能与食客进行互动。该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在亚洲的一些网点部署“辣椒”。
 
  今年4月,达美乐也开始在澳大利亚测试一种“自主送货车”。它高3英尺,有四个轮子,看起来像是有轮子的复印机,可以在6英里范围内将比萨饼送货上门。
 
  分析人士对Zume的宏大计划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考虑到棒约翰、达美乐和必胜客占据了美国比萨外卖市场58%的份额。“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彭博智库的全球连锁餐厅研究分析师迈克尔·海伦(Michael Halen)说。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约翰·格拉斯(John Glass)说, Zume知名度太低,难以与更大的品牌竞争。“大品牌正在从小型连锁店和独立店面那里蚕食市场份额,”他说。
 
  目前来说,Zume的侧重点是赢得当地食客的欢心。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亚当·马丁(Adam Martyn)说,他每两个星期就会买一份18美元的Lucky Bueno比萨饼。“机器人是很炫酷,但我点它是因为它的味道好,”马丁说。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