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挖土”归来后研究啥?航天大咖们揭

机器人技术 2021-06-01 10:20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挖土”归来,“嫦娥家族”仍将马不停蹄!24日在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现场,多名航天专家就未来的探月规划展开探讨。

4月23日至26日,以“新起点 新征程 新愿景”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图为参观者在参观航天科普与成就展。 新华社发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后研究啥?月球科研建站有多远?……会场内外,航天大咖们揭开月球探测新看点。

筹建月球科研站

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就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发布联合声明。根据声明,中俄两国将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论证、设计、研制、实施、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后续还将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实施路线图》,以及明确其他有兴趣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加入程序。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披露,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一基本型由运行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多个探测器组成。基本型将具备月球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谈及我国探月工程进展与展望时介绍,国家航天局正在倡议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打造解决空间科学问题、有效利用月球资源、发展地月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

探月工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020年前完成“绕、落、回”三步走;2030年前实现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勘、研、建”;此后,再完成月球科研站的扩展与运营。即从具备月球探测技术能力,到攻克月球科研站技术、提升月球科学与资源应用能力,再到形成月球长期科研和资源应用能力。

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专家朱林崎介绍,不惟中俄两国如此,目前全球对月球站、月球基地、月球村的探索也方兴未艾,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将月球基地、月球村纳入探索规划,真可谓“争入广寒伴清光,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目前世界各国对‘月球基地’的构想看,我们也可以探讨从月球科研站到月球基地、月球村,乃至构建‘地月空间生态圈’的可能性。未来,也许在月球欣赏地球也会成为常态。有人赏月,有人上月,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朱林崎说。

月球南极可能富集水冰

挖回了月壤,月球科研的下一个焦点或将是“水”。中国科学院专家介绍,根据理论预测,仅在月球南极没有太阳照射的阴影区,就可能储存着100亿吨左右的水。月球南极附近存在很深的撞击坑,根据目前的探测和理论研究,天文学家推测,在月球南极的这些撞击坑内极有可能富集大量水冰。

在我国探月工程四期规划中,嫦娥七号也将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南极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进行综合探测。

目前,各国都在抓紧布局相关探测,以期能更加详细地研究月球水冰的分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探测器都先后发现了月壤中存在水冰的证据。近年来,月球水冰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

为什么月球水的探测如此重要?因为月球上的水本身是珍贵而重要的资源。航天八院805所型号主任设计师赵晨说,从地球运送水到月球非常昂贵。第一步目标是通过探测验证、确认月球上是否存在大量的水。如果真实存在,那就进展到第二步,研究就地取水,利用月球水。比如,进一步将其分解成燃料,并为后续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提供能源。

奔赴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国家航天局披露的消息显示,后续我国还将实施多项深空探测工程,如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及行星际穿越探测等。深空探测对研究生命诞生、探索宇宙起源、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吴伟仁院士近期在接受采访时也披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际,我国航天器将飞抵距地10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抵达150亿公里左右的太阳系边际开展科学探测和在轨试验。

“这将是人类进行这种探测,如果成功实施,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吴伟仁说,“中国航天有实力实现这一目标。”

“月球将成为迈向深空的天然‘加油站’和‘跳板’。从月球到火星,乃至其他星体,人类探索的边界必将不断拓展。”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专家孙为钢说。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南京4月24日电)

权威纵论

空天航班不再远

院士专家畅谈空天飞行器技术发展

新华社南京4月24日电(记者 胡 蒋芳)以什么动力形式实现从地面到轨道空间的全域高效飞行?怎样的气动外形能适应0到25马赫全速域飞行?

这是24日举行的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在特邀报告中提出的思考。

何谓空天飞行器?魏毅寅解释,空天飞行器是能够在稠密大气、临近空间、轨道空间往返飞行的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将助力人类实现自由进出和高效利用太空,按动力形式可分为火箭动力和组合动力两大类。

放眼国际,鉴于火箭动力航天运输系统在发射灵活性、使用便捷性、准备周期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美欧也在同步推动组合动力的水平起降空天飞行器发展。

魏毅寅表示,空天飞行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廉价”,能通过重复使用降低发射成本,通过高比冲提高运载效率;二是“安全”,无抛射物,自主应急返航,应急着陆范围大大增加;三是“便捷”,机场水平起降实现快速响应,地面总装、维护保障更加灵活;四是“机动”,临近空间机动飞行拓展发射窗口,升力式再入返回提高着陆机会。

,空天飞行面临的技术挑战诸多,例如以什么动力形式实现从地面到轨道空间的全域高效飞行,以什么结构满足结构轻量化与耐高温热防护,以什么气动外形适应0到25马赫全速域飞行……这些都是发展空天飞行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魏毅寅认为,沿着“从攻克基础机理到突破技术体系,再到空天航班工程应用”这条发展路径,一步一难关。在陆续完成宽域飞行技术验证和临近空间宽域飞行试验后,才能形成空天运输能力。

“21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掀起了空天飞行研究热潮,将推动实现革命性的空天航班、全球快速运输等工程应用。”展望未来,魏毅寅说,加快推动空天飞行器技术发展,人类实现自由进入太空、建设太空信息港和地外天体基地的梦想便不再遥远。

热点聚焦

中国宇航学会发布

宇航领域科学问题技术难题

新华社南京4月24日电(记者 邱冰清 蒋芳)4月23日至26日,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24日,中国宇航学会发布了十个“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旨在研判航天科技发展趋势,识别并攻克技术难点。

“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是太阳磁场周期性反转与太阳全球磁场探测,星系生态环境中的反馈效应及“重子缺失”问题,利用太空原位资源实现人类长期地外生存,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基于核聚变推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设计技术,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耦合声振环境评估与预示技术,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全天时安全通信技术,空间高压大功率发电与电力管理技术。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尤其是原始创新活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表示,过去一年,世界航天活动呈持续高度活跃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加强太空领域顶层战略规划,积极布局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抢占太空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

中国航天大会聚焦探月工程新看点)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刘伟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