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天眼”大脑:10%观测时间将对全球科

机器人技术 2021-06-01 10:20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图为2月7日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6日探访了被誉为“中国天眼”大脑的中国天眼总控室。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中国天眼”之称。“中国天眼总控室是望远镜的大脑,望远镜怎么动?指向哪?全部是在总控室这边进行完成。”“中国天眼”测控工程师孙纯告诉记者,“总控室分为控制、计量、科学记录等模块,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让望远镜精确的指向观测的天体,从而能精确的接收信号。”

经“中国天眼”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讨论,“中国天眼”将于2021年4月起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透露,本次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4月“中国天眼”将有10%的观测时间对国际同行开放,届时“按照项目评审的打分情况,在这10%的时间内进行分配,预计竞争会比较激烈”。

图为测控工程师孙纯(左)和同事在总控室监测数据。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负责观测计划安排的孙纯告诉记者,“中国天眼”的观测规划小组来统筹分配全球科学家的观测时间。“国际科学家提出申请后,由专门的委员会进行评价,评出等级后再分配每个项目的观测时间,由我们进行项目的建立确定观测时间。即将开启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天眼总控室的重点工作之一,立志于当好“螺丝钉”的黄梦林想的是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能更好地与海外客户交流。

“中国天眼”数据中心运维工程师黄梦林对记者说“我的工作是要确保把FAST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保存好,并提供给科学家们,希望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图为“中国天眼”总控室所在的综合办公楼。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经历了调试、试运行和正式开放运行后近6000个机时的观测服务积累,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从预研到完成花费了26年的时间,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300余颗,基于天眼数据发表的论文达40余篇,其中快速射电暴相关研究成果入讯自然》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

正是依托一系列的中国创新、中国智慧才有了如上的成果。重量达30吨的“中国天眼”馈源舱则是最亮眼的“掌上明珠”,这个由6根钢索拖动的平台重达30吨,专门负责收集望远镜反射面接收到的外太空信号。

“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给馈源舱一个精确的定位,确保它能够精确地到达反射面的焦点位置,能够精确地接收反射面汇聚的电磁波。”“中国天眼”测量工程师宋本宁负责的正是馈源舱和反射面的测量工作,“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坍塌是一个警示。如何保证望远镜能继续领跑世界,在天文领域能够继续为天文学家提供更多的观测计时,是对天眼运维团队的挑战。”

图为“中国天眼”测量工程师宋本宁在总控室监测数据。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宋本宁说“我们将探索新的方法,保证望远镜能正常、安全、有效、长久的运行。我们要保证望远镜的正常运行,然后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更新我们的技术,确保望远镜能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积小胜为大胜”是黄梦林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都是只干自己的小事,但这些小事累积起来,就是把‘中国天眼’运行好,然后可以出世界性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荣誉感。”

在外人眼中颇为神秘的“中国天眼”运维团队,其实是一个“青春之师”,平均年龄有30余岁的他们轮休时也有精彩的业余生活。酷爱运动的宋本宁时不时地会和伙伴们来一场足球赛;来自天南海北的伙伴会和黄梦林分享家乡的精彩故事和美食;有专家学者来交流时,孙纯会感到有思想的碰撞……

临近中国农历春节,“中国天眼”运维团队期望“中国天眼”新一年能有更多的成果,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中国天眼”的事业之中。

(来源:中国新闻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