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五月,中国科技界迎来了一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于上海宣布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中国科研团队已成功构建光量子计算机,展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这一成就,无疑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潘建伟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成果,并非轻易之举。这个被誉为“世界首台”的光量子计算机,是真正的“中国造”。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潘建伟团队的陆朝阳、朱晓波等同事共同突破难关,取得了这一重大成果。
量子计算机,一种基于量子相干叠加原理的计算机,拥有理论上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如果传统计算机的速度比作缓慢的自行车,那么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就如同划破长空的飞机。面对庞大的计算任务,例如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使用目前最强大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需要百年之久,而在量子计算机面前,这一难题只需0.01秒即可解决。
潘建伟团队的实验测试显示,他们构建的光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取样速度至少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快20倍。与经典算法相比,它的运行速度也比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快10至100倍。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而且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在超导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打破了之前由谷歌、美国航天航空局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公开报道的九个超导量子比特的操纵记录。在2016年,该团队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并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光子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这一系列的成就,无疑是中国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也预示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