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够,机器人来凑,智能制造助力重庆车企有序复工
在这个春天的清晨,长安汽车渝北工厂的总装车间门口迎来了一批批佩戴口罩、精神饱满的工人们。他们有序地出示员工证和防疫通行证,接受体温检测后,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这是长安汽车复工的第14天,尽管疫情尚未结束,但工厂的生产步伐并未因此停歇。从口罩的普及程度来看,防疫意识已然深入人心。尽管正值复工高峰,但在智慧工厂里,人的流动与聚集明显减少。这是智能制造的优势所在。智慧工厂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大到生产设备的监控与预警,小到每个工艺流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都被纳入了智能化的管理范畴。这座工厂的自动化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通过智慧管理平台,每天可以采集制造数据高达数十亿字节,信息化率平均达到85%。这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员操作的需求,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与此其他主打智能的汽车工厂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例如金康SERES两江智能工厂,依靠近千台机器人的有序运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这里,焊装、冲压等环节都被机器人替代完成,智能化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而长安福特则是重庆车企中最早复工的一家。通过积极协调零部件供应商同步复工,他们迅速恢复了生产。智能化的生产线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庆百能达普什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拥有高达85%的自动化率,保证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供应。而在长城汽车永川工厂,一条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智能化生产线如同开了“外挂”。高水平的自动化作业能力将生产线对人工的依赖降到最低。通过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上汽依维柯红岩也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他们的总装车间新购置的涂胶机器人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智能制造的优势尽显无疑。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减少了人员的聚集和流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疫情结束,汽车产业链必将以更大的热情拥抱智能化发展。在这个春天的故事里,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未来趋势和新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