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生研发智能机器人 上演隔空取物
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的发展态势。像全自由度仿人机器人这样的高端产品,智能程度极高,但投入成本大且产品产出有限;而低端市场虽然投入较低、产出较高,但智能程度相对单一。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王世雄带领团队另辟蹊径,选择聚焦中端市场。
他们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前沿技术,将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和实用性完美融合。团队借助运动捕捉设备,捕捉人的肢体运动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机器人,使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都能精准模拟人的动作。机器人的双目摄像头则负责采集环境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操作者的VR设备,为操作者构建出一个立体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其根据环境做出精准判断。团队还在机器人和操作者两端安装了语音设备,通过网络实现两个空间的实时语音交互。
这款机器人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创新设计的连杆滑块俯身机构,实现了前倾55°的大角度俯身动作。这一突破使得机器人能够轻松完成地面物体的拾取、放置等任务。由于俯身动作容易导致机器人重心不稳,许多轮式机器人只能进行小角度俯身或甚至不具备腰部弯曲功能。王世雄团队的这一设计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髋部的移动,使机器人的重心偏移范围减小,保证了机器人的整体稳定性。
在机身结构设计上,王世雄团队遵循轻量化和模块化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板材搭配结构件技术,成功将机器人的重量和成本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款身高1.5米、整重仅35千克的机器人,其制造成本更是控制在5万元以内,不及市场同等级别机器人造价的50%。
这一创新项目不仅获得了多项专利认证,还在多个大赛中荣获殊荣。团队成员的努力和王世雄老师的亲自指导使得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展望未来,王世雄希望能够进一步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让这项科技成果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替代人类完成一些高难度或危险的工作。“机器人代劳高危工作的时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的团队成员们也都满怀信心地表示愿意跟随他一起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