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专业"物联网工程:一场赌局,输家是学生

服务机器人 2021-05-31 15:19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主管部门力捧新专业,单独为专业教材审批“开了绿灯”以往需要教育部、版权局等4部委审批、耗时1~2年的高校教材的选择,等“高新”专业仅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即可,一次商讨会即可定夺。

无师资、无硬件、无教材,“三无”专业却被包装成为明日就业之星

“、专业学生会的东西,一般计算机或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差不多也能悟到七八分,但从就业面来看,却要受到很大局限。”

“申请新专业,不过是个要钱的噱头”

企业不会招聘 “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做核心的研发工作

百校大战

“高校现在引入专业,是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教育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走出一步再看下一步往哪里落脚”。

短暂的疑惑稍纵即逝,几个科系迅速投入“时髦”专业的争夺之中。“和我们相关的是、工程等专业。争议不大,焦点主要在。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很难轻易地敲板归到哪个院系计算机系可以,电子信息工程系可以,甚至测控、通信也都有资格,这个‘孩子’到底应该算谁家的?”一番明争暗斗之后,电子信息系逐渐获得主动权,力排众议,代表北科大提交了专业的申请提案。

2010年,专业争夺的闹剧在全国500余所高校以各种形式上演,40个新专业让一片平和的高等教育瞬间陷入混乱,称之为“百校大战” 并不为过。“新增设的专业多数都是高精尖的交叉学科,教育部的本意是搞小范围试点,这么多高校挤进来确实让人措手不及”,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时间短,又要赶在7月之前敲定,只能快刀斩乱麻,出奇兵制胜,一些招数以往想都想不到,“加条件,大刀阔斧地砍没有博士点的高校,拿掉,少了一半;没有国家级科研课题的高校,拿掉,又少了一半”。就是这样,硬生生地砍掉了五分之四。具体到专业,记者了解到,超过百家高校申请“工程”、“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等相关专业,最终仅有37家获批。

暂不论其他热门专业,专业入驻高校顺风顺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的研发应用。”产业未兴,人才先行。中央将纳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推动专业进入高校殿堂的直接动力,而高校也乐于承接这样的新专业。

另一个主管部门力捧新专业的例证是,单独为专业教材审批“开了绿灯”以往需要教育部、版权局等4部委审批、耗时1~2年的高校教材的选择,等“高新”专业仅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即可,一次商讨会即可定夺。

当至上而下的推力碰到自下而上的拉力,自然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问题是,草草设置的专业,是否会沦为高校的“面子工程”?

“三无”新专业

出乎大家意料,2010年,37家获批专业的高校当年并没有急于招生,基本都将招生计划推迟至2011年。为何苦苦争夺的新专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非不愿,是不能也。

记者曾先后联系了北京三家获批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高校,被告知专业、实验室均未成立。北邮计算机学院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客气地对记者表示,“我们学院暂时没有、嵌入式方面的老师可以接受采访,目前我们正在物色方面的学者,充实师资力量”。

除了师资等软实力外,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三、四家高校具备,其他三十多所高校都要从临时外部引进”,王志良表示,这笔费用目前院系正在筹措。“RFID价格不菲,对于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一笔巨额投资,需要慎重考虑。但话说回来,没有RFID,还算得上研究吗?”

进高校,太早!

“以前我经常问大四的学生,嵌入式学完了,你会做智能相框吗?会做MP4吗?很多人摇摇头说不会。他们写了几百上千行的代码,却没有整体产品的概念,更做不出产品,专业的学生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缺乏实际的产品研发能力,这对就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师范大学与嵌入式研究中心李教授认为,对于、嵌入式等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传授技术是一定不够的,要从应用入手,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就业也才不会成为“老大难”。但迄今为止学界、社会研究机构的应用还都在摸索阶段,将这样的重任交给高校教育,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开专业可以,但请做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来,毕业的学生都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一样,有什么价值?”李教授举例,师大可以专精教育领域的应用,比如智能教室;农大可以发展农业应用,比如大棚的智能监控,矿大可以去做地下矿井的应用,比如矿井无人警报系统……“细分领域的科研需要建立在学科整体进步的基础上。连基础应用都没搞明白,几十家高校就一股脑冲进来,这不是瞎凑热闹吗?”

“现在引入、等尖端专业,实在太早了”, 西安某高校计算机李姓教授对记者表示,“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但作为一个专业太突然,也太草率了。,现在的知识也没有到足够支撑一个专业的容量”。在李教师看来,在清华等少数几家拥有强大科研实力的高校做试点,试行、教育可以,但动辄37家高校共同发力,确实有些“超前”了。

押大小,一生的赌注

“考生的志愿填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注,把一辈子押到上,值吗?”李教师还记得,1999年报考时,环境工程很热门,报纸上好评不断,社会各界也都在热议,当时很多同学报了这个专业,“结果就业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都被忽悠了”。

“很关注和,网站和报纸上也天天说,感觉是未来的大趋势”,高三学生张某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高一开始自学Java,打算报考计算机方向的专业,“这些专业开了以后究竟什么样,就业好不好,谁能指点我一下啊?”

“其实考生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意味着什么,一是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就业也一无所知,所以这些包装精巧的‘概念股’,很容易受到考生青睐”,北京大学大三学生李宁(化名)对此深有感触。

“对本科生来讲还是太深了”, 李教师曾面向网络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一门关于互联网应用新技术的课程,其中有一部分是相关的。“作为科普讲一讲,一笔带过还可以,真正讲到比如Hadoop之类就发现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拥有较好专业基础的网络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都难以深入,只能“听听而已”,那么如果对象是几乎零基础的大学新生,结果会怎样呢?

新专业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开始这一类热门的新专业,很好申请大笔的科研经费

年初教育部要求高校报批新专业,、、新能源等热门专业遭到500余家高校哄抢,甚至一些还没有设立博士点的普通高校也来争夺,“热闹”程度令人汗颜。

“新专业遭疯抢,高校肯定都有一些自己的考虑,不仅是学术研究方面,甚至有社会因素在里面”,一位高校教育者对记者表示,一个听起来“时髦”的专业,对高校的意义,远远不止多招三五十个学生那么简单。

任何一个教育机构都有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板块的需求和权力,但这样的权力在一些高校眼中慢慢变了味无节制地开设专业成了疯狂吸金的捷径。尤其这类高科技概念、便于包装又富有想象空间的新专业,称之为一只生金蛋的母鸡并不为过。

“是可以打出高校品牌,普通高校需要这些尖端专业来争名,‘你看我有这些热门专业,说明我的科研教学实力’,提高地区声望及美誉度,进而拉动学校整体的招生;重点高校一看‘XX高校都有专业,我也要申请,总不能连XX高校都不如吧’于是出现了一窝蜂拥抢新专业的情况”。

“申请新专业,不过是个要钱的噱头”,李教师表示,不考虑实际教研能力,盲目跟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圈钱”,“这种情况在高校里已经非常普遍”。

“开个专业就可以坐等着收钱,更别说这种时下热门的专业。只要有机会争一争,谁都不会放过”,在北京某高校从事院系行政工作多年的华先生对记者表示,每年仅课题费一项,该校某学院就有400~500万的资金,“新开设专业,地方教委还会有一些政策倾斜,比如教育资源方面,有些地区甚至会直接拨一笔教研资金”。

政府的明确表态更让高校们心里踏实了许多——政府高度重视意味着更多的科研经费,更易申请的国家级课题……记者了解到,国家级课题一般由相关主管部门拨课题经费到学校财务处,课题申请人(教授)在课题结束前发票交由财务处,实报实销,剩余经费由校方处理。文史类课题(经费50万以上的大型课题)申请人实际科研开销一般不会超过六成,理工科一般在七至八成,但理工科经费总额一般较高,动辄百万以上。

除了高收益之外,低风险也是高校对新专业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运气好,四年后毕业了、企业需求旺盛,那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运气不好,也不能怪学校吧,当初选择权可是在你(家长)手上,又没人逼你”,华先生一语中的——这场赌局中,“庄家”永远稳赚不赔。

,那些将个人命运押宝,到头来却可能输到一无所有考生们,谁来负责?

企业应届生做不了核心研发

和人才缺口大,但本科生不一定能满足要求

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目前国内无论是还是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

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家在招聘人才企业的招聘信息发现,尽管针对行业人才做招聘,但实际上各个公司的要求、涉及学科均不同,要求也相差万别。

其中,中科院微电子所是要求招聘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图像处理、应用数学等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来实习。

而中国移动研究院招聘的“技术及业务研发经理”则要求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硕士及以上专业毕业,熟悉各类无线通信系统及业务、熟悉嵌入式无线通信系统硬件体系及开发环境,至少担任2个项目主要研发人员。具体的任职资格一览,列举了12条要求。

许昌(化名)所在的上海某机械制造公司技术部门也在招聘人才。他们公司技术部已经有一小部分在做,主要在做“将生产线上的电子产品用即时通信技术连接起来进行逻辑处理”,让“生产线”更智能。但“进展不大”,所以希望能够引入一些高级方面的人才。

“现在行业没有规范,大家都各自为政,更多的只是概念性的东西,甚至各个地区的理解都不一样。”许昌自己也有些困惑,因为招聘信息挂出去两个月了,技术部门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行业。无论是招聘网站或者是论坛,都能够看到企业张贴的招聘人才的信息和广告。

近几个月,富士康科技集团飞虎乐购成都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巍正在建立研发团队进行平台的开发。他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对人才的招聘要求对Java与C 、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有实战经验。

“就全国而言,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过万人,比如广达电脑一次性招聘700位人才 ,阿里巴巴、微软、百度等企业对方面的人才都有巨大的需求。”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人才缺口极大,“可谓是人才挑企业,而不是企业挑人。”

不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当高。对此,刘巍有自己的见解,“云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新东西,涉及的技术是以前就有的,只是根据业务的场景组合起来,比如分布、并行的计算,比如大规模的存储等,但这些技术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据他介绍,目前他自己组建的研发团队里,有对软件架构、分布式体系、大规模存储、数学算法等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不是说要一个人全懂,只要整个团队有覆盖到这些领域的技术就可以了。”

不过,刘巍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不会招聘所谓“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做核心的研发工作,“云的核心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应届生没有这些经验。”他也提到,如果在云的应用层面,涉及到用户交互,和普通开发应用类似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也是可以胜任的。

在他看来,即使高校开设类似课程,除了少部分真正有实力的大学意外,更多的学校教授的还是一些概念,“太浮躁,这是中国高校的通玻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还是得找与计算机专业类似的工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