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规模化发展面临3大挑战
的理念和相关技术产品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民生的各个领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改善服务民生、推动增效节能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领域正带来真正的“智慧”应用。
1)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在钢铁冶金、石油石化、机械装备制造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传感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成为标准配置。例如,工程机械行业通过采用M2M、GPS和传感技术,实现了百万台重工设备在线状态监控、故障诊断、软件升级和后台分析,使传统的机械制造引入了智能。采用基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温度、压力、温控系统,在油田单井野外输送原油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人工监控的传统方式,大量降低能耗,现已在大庆油田等大型油田中规模应用。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全方位监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状况和水、气质量监测,我国已经建立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
2)应用在农业领域激发出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力
可以应用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储运等环节。例如。国家粮食储运示范工程采用先进的联网传感节点技术,每年可以节省几个亿的清仓查库费用,并减少数百万吨的粮食损耗。
3)在交通运输方面利用可以优化资源、提升效率
近几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在智能公交、电子车牌、交通疏导、交通信息发布等典型应用方面已经开展了积极实践。智能公交系统可以实时预告公交到站信息,如广州试点线路上实现了运力客流优化匹配,使公交车运行速度提高,惠及沿线500万居民公交出行。
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到2013年年底,全国ETC用户超过500万。交通部计划于2015年底前完成ETC全国联网,主线公路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
4)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
国家电网公司已在总部和16家省网公司建立了“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各类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在用户层面,智能电表安装量已达到1.96亿只,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突破2亿户。2014年国家电网将启动建设50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完成100座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全年预计安装新型智能电表6000万只。南方电网的发展规划中也明确要推广建设智能电网,到2020年城市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达到80%。
5)在民生服务领域大显身手
通过充分应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采用二维码和RFID标识技术,建成了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国家平台和5个省级平台,覆盖了35个试点城市,789家乳品企业和1300家白酒企业。目前药品、肉菜、酒类和乳制品的安全溯源正在加快推广,并向深度应用拓展。在医疗卫生方面,集成了金融支付功能的一卡通系统推广到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使大医院接诊效率提高30%以上,加速了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等“医疗一卡通”的试点和推广进程。在方面,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家庭网关为核心,集安防、智能电源控制、家庭娱乐、亲情关怀、远程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家庭的舒适程度和安全节能水平。
6)智慧城市成为发展的重要载体
遍布城市各处的感知终端构成城市的神经末梢,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地下管网监测到路灯、井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从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到不停车收费,从水质、空气污染监测到建筑节能,从工业生产环境监控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程,为集成应用提供了平台。
我国积极推进自主技术标准和共性基础能力研究
领域我国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传感器、RFID、M2M、标识解析、工业控制等特定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部分自主技术已经实现一定产业应用;在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方面正加紧研发布局。
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局部领域获得突破
我国已经形成涵盖感知制造、网络制造、软件与信息处理、网络与应用服务等门类的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通信产业来说,长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无缝的联系和沟通。这个目标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2009年开始,以“”、“智慧地球”为代表的信息化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为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下是对我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最近几年,的发展呈现虚热。各地在发展上缺少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似乎和网络有关、和信息化有关的工程或项目都冠以 “”的名义,对整个全局性、前瞻性、深入性的,包括前瞻的技术等没有深入研究和落实。现阶段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缺少核心的、旗帜性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应用的标准都没有形成,超高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弱;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虽然技术门槛不高,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成熟度的参差不齐,导致了近几年发展迟缓,特别是在终端应用层面上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产业应用广泛
是互联网的延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物体与物体的互联、物体和人的互联,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特征,使人类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生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泛指物与物之间互连的网络及应用,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等领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感知器件和终端设备,感知器件包括RFID标签、二维码、各种传感器、摄像机等,网络层分为接入、传输两部分,应用层包括各种应用服务平台。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有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监控、智能卡系统等。
从产业链来看,硬件企业负责生产各层次的硬件设备,如感知器件、终端设备、网络硬件、服务器等。软件企业负责各环节软件编写,以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示等功能。系统集成商通过有机结合硬件和软件来搭建系统,并交付给服务商,实现具体应用。目前我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系统集成企业一般都兼备软件开发能力,并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硬件企业相对较为独立。
国家支持产业发展
中国应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开始,产业逐步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发展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和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产业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预计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3300 亿美元,年增长率将达25%。我国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
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产业以闭环应用为主,产业较为分散,其原因是产业缺乏统一标准,在国家战略规划基础上,我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标准组、工作组和研究发展中心。2011年5月份,工信部和财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地方政府如上海市印发的《上海推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09-2012年)》,重点支持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智能安防等子产业。
无法回避信息安全问题
如何实现大规模应用?依靠市场力量在短期内显然很难实现。陈宝国认为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在行政系统内垂直管理的大型央企中,需要大力推行在其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突出大规模应用的优势。,还需要在公共安全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大规模推进应用,应用普适性传感,促进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大规模应用需要建立大的平台,而涉及的产业链条长,各行业间壁垒大,已经形成了孤岛,这就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供统一的服务。
大规模推进的主要障碍是安全问题。当前大多数应用在不太关键的领域,包括服装、食品等,大规模的工程化应用少,特别是在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顾忌到安全问题。而这又和我国现行的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有关。只有安全得到保障,才能有大规模的应用。
规模化发展面临3大挑战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指出,从整个行业发展前景来看,我们认为仍然处在一个规模成长前夜的阶段。要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横向欠缺整合,纵向亟待深入。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伴随进一步的发展和规模化,将会对通信网络产生压力,并且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对整个基础网络针对进行优化。
第一,需要实现横向的整合,打造社会公共的基础架构。并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产业联盟。
第二,需要促进在各个行业的纵深发展。应抓住新的关键技术、政府示范项目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契机,实现重点行业的突破,并由点带面,促进整个向各个行业的纵深发展。
第三,基础网络优化。通信产业界形成共识,就是的规模化发展,将对基础网络产生一系列优化的需求。比如为了满足庞大的物的数量,要对号码优化;为了满足物的低功耗、低移动的影响,要对无线资源进行优化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的本质是行业信息化,各国政府大力推动发展的动力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成为了的重要推动者。运营商将在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带领整个通信产业,朝一个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