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现况分析
相对于机器人本体供应商,机器人系统集成供应商的角色更为多元且复杂。他们不仅需具备产品设计能力,更需深入理解终端客户的需求,积累相关项目经验,以提供适应多样应用领域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成套装备。
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下游的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实现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所在。本体产品因其技术壁垒较高,享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毛利丰厚。而系统集成虽然壁垒相对较低,其市场规模却远超本体市场。
在国内,大部分的机器人企业扮演的是系统集成的角色。借鉴国际经验,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更接近于美国模式,即以系统集成为主导,采购或贴牌单元产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交钥匙工程。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其基础虽低,但市场潜力巨大。一条可行的产业化模式是从集成起步,逐步过渡到分工模式。
现阶段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拥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无法批量复制。每个系统集成项目都是非标准化的,独特的性质使得复制难度极高,规模化发展面临挑战。而能够达到规模化的项目通常是可复制的,如产品的研发、定型后的生产与销售。由于需要资金垫付,集成商必须在项目数量与规模之间取得平衡。
系统集成商必须熟悉相关行业的工艺。作为二次开发产品的集成,需要深入了解下游行业的流程,完成编程、布局等工作。若集成商能专注于某一领域,他们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确保业务稳定。这也限制了他们跨行业拓展的能力,使得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变得困难。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的本质是小的,至少在目前,国内集成商规模普遍不大。
系统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销售人员的订单获取能力、项目工程师的方案设计能力以及现场安装调试人员的交付能力,是集成商最宝贵的资产。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人才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
系统集成商需要垫付资金。付款流程通常采用“361”或“3331”的方式,集成商需要垫付资金以完成项目的进展。虽然通常资金压力不会过大,但大型项目或同时进行的多个项目仍可能带来资金压力。
由于硬件价格的逐年下降和利润的缩减,单纯依赖项目带动硬件产品的销售模式已经过时。在基础应用方面,如搬运、码垛、分拣等领域的门槛逐渐降低,竞争愈发激烈。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融合技术、制造、研发的综合性行业,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在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中,受核心技术等多方面限制,目前取得突破的主要领域是系统集成。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系统集成商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