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仓清理机器人上岗运行 矿山迎来智能化打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煤矿建设也迎来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的南露天煤矿正全力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新纪元。他们不仅致力于全面推进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更着眼于对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进行优化。这一切的努力,旨在促进煤矿的安全与高效生产。
近日,记者走进了南露天煤矿的地面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屏幕上,储煤仓的温度、运行功率、报警信息等数据都在实时更新。特别自煤仓清理机器人上线试运行以来,储煤仓的各项数据得以实时接入并监控。通过机器人的“智慧大脑”,煤仓不仅可以被自动优化至最佳状态,还能自主进行粘堵料的疏通作业。这一变革标志着该矿输煤系统从机械化走向智能化的质的飞跃。
南露天煤矿拥有7座7000吨容积的筒形储煤仓。受气候和环境影响,这些储煤仓常常面临蓬煤、粘壁和冻煤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煤炭运输系统出力下降,甚至非计划停运。过去,只能通过人工进入储煤仓进行疏通清堵,使输煤设备恢复正常作业。但这一工作的劳动强度大,现场情况多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需要出动人工进行清理作业的次数高达120余次。
煤仓清理机器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机器人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控煤仓的膨煤状态,智能控制与协调系统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自动选择疏堵方式。从发现到处理,全过程均为自动化运行,无需人工干预。其智能控制系统还能根据储煤仓温度和给煤机运行状态等数据,预警可能的堵仓事件。机器人的成功应用不仅保障了煤炭外运秩序,更是完全替代了一个高风险的人员工种,从源头上杜绝了人身伤亡事故的可能性。
据了解,煤仓清理机器人所应用的创新点均属国内首创,其智能化控制更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过去,遇到堵煤问题,工人们需要爬上数米高的扶梯,用铁签子捅、高压水车冲,煤仓疏通时泥浆喷涌而出,清扫作业下来的工人常被溅成黑乎乎的“煤人”。而现在的煤仓清理机器人已经能让这样的场景成为历史。
自南露天煤矿明确了建设智慧化矿山的目标以来,该矿便致力于推进智能化装备的应用。煤仓清理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开采数据可视化、开采过程透明化水平。目前,一系列科创项目正在落地推进,预计明年年底将全部运行实施。一个真正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的露天矿山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南露天煤矿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智慧矿山建设的深远意义。在这片土地上,科技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智慧矿山的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来源魅力霍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