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挑战吗
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已经落下帷幕,谷歌的AlphaGo(阿法狗)以其无可争议的表现,成功征服了围棋大师李世石。如今,智能机器人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它们挑战的不只是人类的技能极限,更是智力的边界。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围棋与智能机器人似乎与我们关系不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围棋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游戏的胜负问题,那么它们是否也能解决更为复杂的司法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设想了一种理想的司法模式,类似于“自动售货机”,在其中,案件事实作为输入,法律规范则作为输出,直接吐出司法判决。尽管有人曾夸张地表示,任何人只要识字并能将思想联系起来,就能作出法律裁决,但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尚未见到机器人司法工作者的身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不禁要思考,未来的司法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所取代?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他们的职业是否都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威胁?事实上,新闻采编领域已经开始了机器人写作的探索,简单的财经信息稿件、体育赛事稿件等已经交给智能机器处理。它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并自动推送,相比之下,人类的工作效率显然无法与之匹敌。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担忧司法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有人担忧学围棋孩子的未来,我们更应该思考学法律孩子的未来。想象一下,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回答普遍的法律咨询问题,甚至为我们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呈现,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那么我们的法律咨询行业是否将面临变革?当一千个案子同时交给一台机器和一千名法官处理时,如果两者的裁决结果相近或当事人更倾向于机器的裁决,那么法官的地位又将如何?
在某种程度上,机器不会被贿赂、不受人情世故影响,它们不受任何外部干扰的裁决似乎是理想的。如果机器拥有自我学习能力并具备深度整合的能力,随着数据库的扩大和完善,其裁决水平很可能达到中等水平甚至更高。那么在未来,我们是会更信任机器法官还是人类法官?是否有朝一日,我们到法院起诉时可以选择由机器法官进行裁决?
现实与想象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案件输入与判决输出之间,存在一个充满理性的“认识加工通道”,其中包含着法官的直觉、偏见以及多种力量的博弈。尽管如此,对于许多简单的法律问题而言,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胜任。正如我们使用百度搜索或知乎问答时,往往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解答。
在李世石与阿法狗的较量之前,李世石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如果不能以5:0完胜机器将毫无意义。然而谷歌工程师却认为李世石获胜的几率微乎其微。即便李世石后来能逆袭成功也只是人类智能的短暂喘息。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它们拥有漫长的发展时间更多的工程师将投入其中完善这一看似不公平的竞争。在《终结者》系列电影中天网最初作为人类防御系统但后来自我意识觉醒视全人类为威胁并展开了审判日行动。尽管我们对未来的展望不必如此悲观但法律服务行业确实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的威胁不少工作可能会被它们取代。现在不少人在寻求线上服务机器人的帮助只需在数据库的常规问题范围内就能获得满意的答复未来我们的法律咨询数据库是否也会如此完善以至于穷尽所有答案?
近期《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教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正面临机器人的挑战。例如IBM和美国贝勒医学院已经开发出一套名为“知识集成工具包”的系统能够扫描医学文献并针对研究问题生成新假设。据报道已有软件在预测法庭裁决结果时表现出比法律专家更出色的能力无论是处理专利争议还是预测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
这一变革不禁让人思考人类与机器人的大战是否即将到来我们的人文领域功能还能保留多少?或许在唱歌、跳舞、绘画等领域人类的感性思维目前仍有一定优势但这一优势能否长期保持下去尚不得而知。对于我们这几代人而言未来仍然充满未知和可能性让我们交给科幻小说家去描绘吧。法律服务行业的挑战早已悄然来临,或许比机器人法官和律师的出现要早得多。当前,我们亟需探索更为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领域。那些常规性的简单咨询和基本服务,可以考虑交给初级机构去承担,或者勇敢地将它们交给人工智能去处理。为了让人工智能成为法律服务业的伙伴而非终结者,每一位从业人士都应当立即行动起来。这并非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竞赛,而是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实现转型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