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机器人学院成立

智能机器人 2025-02-12 09:18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在广东省中小制造企业发展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广东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章云透露,广东的机器人产业近年来迅猛崛起,背后原因在于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出于人才储备的考虑,广东正在筹建省内首家机器人学院,预计最快将于明年开始招生。这一消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机器换人”的趋势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政策导向,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广东省已宣布,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在工业企业推动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并启动智能工厂的试点工作。

章云指出,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等因素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对机器人的迫切需求,这也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在水下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已经能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机器人的可靠性和成本方面仍存在挑战。他相信,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未来五年内技术水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对于人们关心的“机器换人”是否会导致失业潮的问题,章云明确表示,虽然未来制造业对人工的需求会有所减少,但设计、咨询、解决方案等智力服务领域的投入将相应增加。他强调,人才储备至关重要,需要推动高等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所长徐旋波表示,珠三角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与工业4.0和智能工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自动化改造十分迫切,警告说若企业不抓住机遇实现智能化升级,可能被迫外迁。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方面,与会代表杨海东强调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到他们研究院正在与众多企业合作,并启动了机器人计划以推动产业创新。他还提到了广工大准备在南海建立机器人学院以助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长周佩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佛山市的科技创新工作非常务实并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她强调了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深入了解佛山产业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作为例子,她提到了广工大数控研究院、佛山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佛山与中科院的合作也被视为全国地市与中科院合作的典范。在过去的六年中,双方的合作领域广泛涉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为佛山引入了大量的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同时本地参与合作的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此佛山市已经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并加大了在创新投入人才引进和创新载体等方面的力度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实施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佛山,一座孕育科技创新的沃土。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多创新园区,如华南电源科技创新园和物联天下等,创新气息浓厚。

谈及未来创新体系的建设,周佩珊指出,佛山的重点在企业。大型企业正建设企业研究院平台,规模以上企业纷纷建立研发机构,公共平台也在逐步构建,以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工作。科技创新券制度的实施也在筹备之中。

各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

顺德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领军者,正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构建以企业平台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智能制造成为发力点,通过科技金融的注入,为打造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活力。广东集成芯片研发与产业培育中心、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禅城也加快了对“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探索。通过优化网络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强孵化器和园区的建设,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众创空间”等小微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禅城还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政策的作用,为小微创新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南海区则在破解大学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南海与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南海正在积极推动这些技术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南海区还在各个镇街举行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创新对接会,丹灶、狮山和西樵等镇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佛山各区正通过不同的路径探索创新之路,让科技创新在佛山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为佛山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