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代人到人机共舞 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提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机器人如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和测温机器人等,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餐厅、医院、机场和养老院等场所,它们作为“智能帮手”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习以为常。
近年来,政策鼓励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使机器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无触摸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推动了国产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加速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在去年的服贸会上,智能仿生“大鲨鱼”的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仿生鱼类机器人和水下智能装备,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备了实用的水下监测、搜寻和救援功能。该公司生产的400公斤级水下机器人能够满足国内江河湖海多种需求,并为中海油、葛洲坝水电站等行业提供水下机器人服务。与此蛟龙号研发团队也与博雅工道开展了长期深度合作。
不仅在水下,高空之上同样有机器人的身影。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直升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海关执勤、地质勘探、农业植保、消防救灾和电网巡线等多个行业。
在生活服务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更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达闼科技捐赠的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等设备在疫情期间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提升了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在餐饮康养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其膳养大师机器人不仅能覆盖八大菜系的3000多个菜谱,还能为不同身体状况的消费者提供康养方案,解决了老龄化时代的老年人需求以及年轻一代不会做饭的问题。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SMC等企业在传统气动元件业务基础上发力工业机器人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增长势头强劲。例如,SMC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成倍增长,占公司总收入20%,且多个产品线表现优异,前五个月的纳税额同比增长400%以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旺盛需求,无论是服务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都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机器人的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成为新的赛道,火热程度可见一斑。据信息技术咨询企业IDC发布的报告,中国在机器人产业上的投入在2020年达到了惊人的594亿美元,占据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超过三分之一。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领导地位正逐渐稳固。
珞石机器人CFO兼合伙人唐圣添透露,他们的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多个垂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汽车零部件、3C电子、精密加工、医疗和科研等。这表明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行业专家马清海认为,中国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新能源汽车和5G手机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支撑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长。当前,业内已从单纯的“机器代人”转变为注重“人机协作”,机器人的使用将使得员工能承担更多协调性、智慧性的工作。
尽管智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葛颀指出,服务机器人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对技术要求更高,尽管市场增长迅速,但存在价格较高和不够智能的问题。随着达闼科技推进机器人关节的大规模量产,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为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创造巨大空间。
机器人普及应用还面临行业客户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工业领域。中航智副总经理唐甜认为,每个行业对机器人的技术要求不同,提高客户对机器人作业的认识至关重要。她同时看好空中交通市场的无人机机会,认为未来空中交通将形成新的市场空间。目前无人机的应用仍受限于立法不足和人才短缺的问题。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相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
唐圣添强调,技术创新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前提,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仍需赶超进口品牌。他认为,产业链的共同成长是关键,只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合作,才能推动国产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提高。只有、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同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充满挑战,“独木不成林”,产业链的共同成长是国产机器人占领市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