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首个全面人工智能协议达成 对我国影响几何
近日,美国与欧盟共同签署了一项被誉为“互联网未来走向”的人工智能合作协议。这份名为“人工智能促进公共利益行政协议”的线上协议,旨在五大关键领域——预测极端天气、应对气候变化、应急响应、医保事业、电网运行以及农业发展——为公众带来实际利益。
这是一项全新的多方位合作,标志着美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联合探索迈入新的阶段。不同于过去仅限于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等特定领域的合作协议,此次双方将共同构建人工智能联合模型,这是双方首次尝试。AI建模的运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此次合作,美欧将利用各自在电网、医疗、农业等领域的数据共同建模,为决策者提供更优质的决策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合作深入,但双方在数据流通上仍有所保留。联合建模并不涉及训练数据集的共享,美国的数据留在美国,欧洲的数据留在欧洲。这是美欧在数据跨境流动上的不同立场所致。目前合作仅限于两者之间,但美方表示未来几个月可能有其他国家加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认为,此次的“行政协议”是美欧双方解决矛盾、达成共识的一种可行方式。美国和欧洲在数据跨境流动上的立场不同,美国积极鼓励数据流动,而欧洲则更注重数据治理与数字主权。此次合作可视为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妥协,合作的领域多集中在气候、医疗、农业等偏重公共利益的领域。
而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看来,尽管美欧之间存在治理思路的分歧,但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做出妥协和让步,改变内部制度以满足彼此需求。他认为此次“行政协议”的签署不应被视为孤立事件,而是美欧打造技术贸易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欧合作的领域逐渐从基本权利保护层面扩展到数字经济、数字生态等各个方面。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有着深厚的基础。早在2021年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启动之初,双方就已发表过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联合声明。去年委员会第三届峰会上,双方更是达成对于一项“人工智能领域联合路线图”的共识。此次的“行政协议”签署,只是美欧技术贸易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我国而言,美欧之间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一种国际合作的参考方案。在这个各国强调数字主权的时代,观察和学习美欧之间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数字生态中的竞争和挑战。美欧合作背后的复杂而敏感的三边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梁正指出,随着美国针对中国技术的围追堵截政策不断加码,特别是在芯片制造设备领域的限制传闻愈演愈烈,如美国、日本和荷兰三国联手限制对中国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出口。这些举措对我国在国际合作中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迫切要求我们在国际合作思路上进行重大转变。
一方面,我国的数字平台企业需要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应当抓住机遇,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推向世界舞台。
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们应以更开放的态度寻求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通过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美欧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种国际合作的参考方案。在各国强调数字主权和背景数据不流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多方可信安全计算和联邦学习等方式,共同发掘和利用数据价值。
吴沈括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推测。他认为,此次的“行政协议”可能会在技术研发层面催生出一种相互融合的格局。它还会在技术标准、行业准入、商业模式、市场以及生态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他们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他强调,“在人工智能乃至更广义的数字治理领域,开放与封锁、合作与限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美欧合作的也伴随着对其他主体的排斥和封锁水位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扩大交流合作途径,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封锁和限制,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和准备,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我国应积极参与到与AI治理相关的国际议程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平等、开放、互利的国际环境。我们也要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诉求,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